杜潘芳格(1927.03.09~ ) 籍贯:新竹县。原名潘芳格,婚後冠上夫姓,改为杜潘芳格。潘家在新竹县系属望族,父亲於日据时期曾任庄长,1934年(7岁)入新埔「小学校」就读(有别於一般台湾人就读的「公学校」),1940年(13岁),小学毕业入州立新竹高等女学校就读,从这时候起开始以日文写诗,但最初写的诗已散佚。1944年(17岁),新竹女中毕业,进入台北女子高等学校就读,为期两年的专科学校,专门教授插花、泡茶、缝纫等家政方面的课程,此外还上一些历史、诗歌等普通科目。因战争的缘故,於第一学年中途便结业。杜潘芳格是接受日文教育长大的一代,亦为「跨越语言的一代」的女诗人,这使得杜潘芳格更能体验到处在边缘文化的悲哀,於她而言,「语言」的困境,较诸闽系的跨越语言一代男性诗人,感受又更深一层。从日文过渡到中文,备极艰辛,迄至解严後本土之声骤起,则又试图以她的母语──客语入诗,可谓是十分具有自我挑战精神与族群意识的创作者。创作的文字包括日文、中文、客语等,为台湾当代具代表性的客籍女诗人,文学界更以「深邃繁复」来形容杜潘芳格的诗作特点。而其诗作不仅突显了客家文学风情、族群融合的意图,同时亦展现了母职本色及女性意识等「女性书写」特质。谢嘉薇在其硕士论文中论道:「杜潘芳格作为相对弱势族群──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并且透过女性书写,演绎出台湾知识女性,在性别角色上的挣扎彷徨与反省自觉。」而台湾作为杜潘芳格的心灵原乡,在其诗作中让读者体认到了“「原乡」的多义性,既是女诗人的客属身分,亦是其女性自我的主体”。杜潘芳格为《笠》诗社成员,1977曾出版中日双文诗集《庆寿》,1986年又出版诗集《淮山完海》,1992年获第一届陈秀喜诗奖,作品曾入选《亚洲现代诗集》第二集。重要作品:
诗集:《庆寿》、《淮山完海》、《远千湖》
合集:《青凤兰波》(诗、散文)、《朝晴》(诗、散文、评论)《拯层》(日文诗集、评论)
(杨慧铃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