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汉良。1973。〈浅谈「家变」的文字〉。《中外文学》,1(12):122-141。
- 王文兴。1988。〈无休止的战争〉。收於《书和影》。「联合文学」20。台北:联合文学。
- 关云。1973。〈漫谈「家变」中的遣词造句:一个传播语意学的观点〉。《书评书目》,6:93-103。
- 王鼎钧。1973。〈「家变」之变〉。《书评书目》,6:103-105。
- 陈瑶华。1994。〈王文兴与七等生的成长小说比较〉。硕士论文,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
- 江宝钗。1994。〈论「现代文学」女性小说家:从一个女性经验的观点出发〉。博士论文,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 董淑玲。2002。〈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小说观念之形成与实践〉。博士论文,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 龚炳源。2004。〈王文兴小说中的文化认同研究〉。硕士论文,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 刘采榆。2007。〈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兴小说研究〉。硕士论文,政治大学国文教学研究所。
关心当下的台湾社会,面对现代化,王文兴明白写出中国传统变动的无可逃逭,绝无痛惜。 1960-1966年之间,陆续发表的短篇小说,如〈黑衣〉、〈海滨圣母院〉,已将善恶、命运等概念无情的思考建立於事件的写实,然而在台湾现代小说史上特殊地位的奠定,则必然要等待长篇作品《家变》(1973)、《背海的人》(1999)出现之後。《家变》这篇小说,借重音乐、绘画的艺术思维经营语言文字,发掘出文字的空间性与时间性,融合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充分运用中国文字拟声、绘形、指事的能力,捕捉说话人的特殊「语韵」,拟构了小说人物所处身的实际「环境」,一方面运用各种可能性发扬中国文字特色,另一方面,又彻头彻尾摧毁了中国语言的书写传统,为摆脱单音字的束缚,把许多尾音拉长;改变同义复词「平常」为「平长」;他也勇於创造新字。小说里,与父亲相处不佳的范晔终於逼得父亲出走,碍於人伦之常,开始一段寻父的过程,在这过程里,却涌现了若无实有的仇父背家意识,最後父亲失踪,「家变」完成,范晔确立了一个「无父」的家庭。颠覆的「父法」,既是书写的形式,也是小说的主题。
《背海的人》先出版上集,下集多年後才问世,写一个落拓的退役诗人,肚子里存着大陆家乡的乡俗,使用家乡的方言,读过杜思妥也夫斯基等等,来到这个海岛上,为赌而偷而骗而落拓到穷蹙的边岸上,摆摊算命度日。
拜电脑排版之赐,《背海的人》操作的语言,可以依其所代表的意义轻重放大,话语的口气、腔调也可以就间隔推敲、模仿。王文兴从个人独白、感官意象来捕捉小说人物的意识之流,恢恢密密,努力地锤链,习得一种别人无法跟随、模仿的文字。
王文兴是一个绝对的文本主义者,认为理想读者,设定理想的速度,应在每小时1,000字上下。由於小说所有的零件(components)、主题、人物、思想、肌理(texture)一概由文字表达。只有徐徐跟读文字,才算实实阅读到了作品本体。那麽,我们或者也将听到「十分动听的声音,低沉徐缓,像大提琴的鸣奏一样。」
王文兴对省外人士的形象、行为,以及台湾本土生活精微的观察和体念,使得小说事件,皆可以撷取自日常生活,人物与环境刻画真实,但这样的「写实」系建立在语言艺术任意决定的特性之上,这使得王文兴充满现代主义文学的实验性,洋溢着个人的独创性。他的散文创作以笔记为主,随想杂文,文字隽永,意在言外,往往用最少的语汇,发挥意义最大的量能,对於文学、书法、绘画都有独到的观察,展现丰富的人文知识。
中文关键字: 家变 , 背海的人 , 现代主义 , 意识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