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现代诗论战

现代诗论战
2011-12-03 09:52:44   来源:   点击:

    现代诗论战 现代诗论争。又称「第二次新诗论战」或「关(杰明)、唐(文标)事件」。1972年间,关杰明、颜元叔、唐文标发表了一系列批评现代诗的文章,由此引发了对现代诗发展路线的全面反省。论战发生的原因有其时代背景,一方面现代诗运动到了六○年代中期,已经走上晦涩、虚无等偏锋,纪弦在1965年甚至宣布取消「现代诗」。另一方面,1967年创立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开始了官方民族文艺路线的复苏;但更重要的是1971年初掀起的保钓运动,激发了台湾旅美知识分子普遍的民族主义自觉,而该年年底台湾突然退出联合国,则触动了台湾岛内政治与文化阶层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这股思潮在1972年初的政治改革运动上受挫後,知识阶层蓄积的批判能量转而关注文化问题,遂形成现代诗论战的主要推动力,并迅速在台湾社会引起普遍的回响。高信疆在论战中期曾说:「我们察觉到一个较大的趋势是──读者、作者,都共同要求现代诗的『归属性』。就时间而言,期待它与传统的适当结合;就空间言,则寄望它和现实的真切呼应」。因此标榜「传统」的民族主义,与推举「现实」的社会意识,就成为现代诗论战最主要的诉求,以此对抗强调纯粹美学价值与突显个人特质的现代主义文学观点。现代诗论战约从1972年中持续到1974年中,而可以1973年7月发行的《龙族》诗刊「评论专号」分隔为前後两期。其中现实派的主要论者有关杰明、颜元叔、李国伟、唐文标等人,而现代主义派则多是以洛夫为主的《创世纪》诗人群。现代诗论战开启了七○年代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潮,其中「接续传统」、「回归现实」的主张在1977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化,并延续影响了八○年代对台湾文学主体意识的论争。(蔡明谚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王文华
下一篇:当代「文学台独」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