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社的初始形式并无建筑物,之後发展出代表日本古神社建筑的伊势神宫、出云大社和春日大社,这三座神社的式样「唯一神明造」、「大社造」、「春日造」成为神社建筑式样的三大源流。伊势神宫供奉的是日本古神话中的天照皇大神,亦即天皇祖先,此天皇具有神性,和一般人民不同,这点在明治天皇取得政权後,再度被强化,进行废佛毁释、独尊神道,以做为巩固权势的手段。
1895年(明治28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之後,神道教也随之被引入台湾,最初出现的是属於民间信仰的神社,由日本移民自发性地希望在新土地开发过程中能得到神的庇佑,因此出现保佑土地与财富的稻荷信仰、保佑海上平安的金刀比罗信仰等。台湾总督府为了巩固权力,也将因接收台湾而逝世的日本皇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奉为神灵,祈求统治台湾顺遂,为此在台北兴建台湾神社,采用和伊势神宫相同的建筑样式唯一神明造。此後,台湾各地州厅所在地也陆续兴建官方神社,祭神大多为台湾神社之分灵天照皇大神及北白川宫,日本人社区也多依自己的需求兴建神社。为了收服原住民,日本人除了在原住民部落中兴建教育设施之外,也常兴建小型神社,希望起教化之作用。
台湾人原本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於日本神社并无太大兴趣,直到中日战争爆发,日本人为了强化台湾人对於日本的忠诚度,希望能在各街庄兴建神社以教化台湾人民效忠天皇,发起「一街庄一社」运动,但因财力物力之限制,最终并未达到目标。在此过程中,官方动员街庄中之各团体进行神社集体参拜、举行神前结婚等活动,如火如荼的教化运动在战争结束的同时戛然中止,留下来数量庞大的大小神社。
官方神社在战後直接被转换为同样属於官方祭祀的忠烈祠,例如台北大直忠烈祠、基隆忠烈祠、花莲忠烈祠等;部分地方官方神社及民间神社则转为民间信仰的寺庙,例如碧莲寺、忠顺庙、望乡神社等,1974年内政部发布「清除台湾日据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导致台湾多数的神社不存,但其构件鸟居、石灯笼、手洗钵、狛犬多被转用到各处,散落在城乡各角落,成为台湾建筑空间的异文化元素。
中文关键字: 神道教 , 天皇 , 忠烈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