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工程机械 > 雅美族建筑

雅美族建筑
2011-12-03 15:12:56   来源:   点击:

    雅美族的传统建筑。雅美族(亦称达悟族)的居住地偏处台湾东南、菲律宾巴丹群岛北边的太平洋上,据推测,他们大约於16、17世纪便居住在兰屿,是台湾原住民中唯一居住在岛屿上的族群。兰屿面积约45平方公里,地质属菲律宾板块的火山岛,但海岸线多珊瑚礁岩。气候则属亚热带、热带交界,夏季多台风,黑潮洋流於每年春、夏季由南方流经岛屿四周北上,带来丰富的鱼群。

    基本上,雅美族属平头社会,没有阶级,部落由营生技术经验丰富的长老,共同主持与生产相关的祭仪,如飞鱼祭、小米收获祭等,没有专职头目或祭司。因此,雅美族的传统聚落并没有公共建筑,只有各船团停放船只的各别船屋,并排列於港口与村落之间。船屋的形式为两道石砌矮墙,高约1至1.5公尺,上葺山形茅草顶,相距宽度足够让1或2艘船只停放,深度随船只的长度而定。

    雅美族最主要的传统建筑是家屋。据推测,家屋形式应该是雅美族人来到兰屿後,逐渐发展出来,以适应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并适合他们营生的一种建筑形式。

    雅美族的传统家屋,主要以3栋建筑围出一个前庭,而构成一个整体。3栋建筑中,最大者为主屋(vahay),其次是高屋(或工作屋,makaran),再其次是凉台(tayakal)。

    主屋通常坐落於坡地表面之下,屋内的地坪呈三阶段向後升高,可节省挖地基之人力。屋後有沟,屋前亦有长条前院,均挖有泄水涵洞。前院有阶梯往上通到前庭。主屋内前为前廊(sesdepan),只是过渡空间。再进去是前室(dospanid),靠日出的边墙有炉灶,供日常煮食之用,也是家人平日睡觉的地方。第三阶段则分为两部分,前铺木板,称为後室(dovahay),後为泥土地的後廊(tirara-no-tomok,意为「tomok之後」的空间),中间有传家之宗柱(tomok),形状为三角形的板柱,上承主梁,板上刻有羊角纹样,象徵吉祥。

    後室多为老年人睡觉之处,也用来收藏有家内贵重物品、礼帽、礼服等。後廊靠日落的墙边则是飞鱼灶,专供煮飞鱼之用。另一边的山墙上则有通风口。若主人是船团团主,在飞鱼的集体捞捕期,船员们白天均在此休息,晚间集体出海。新屋落成时,主人要指定继承人,长老们、主人夫妇及继承人等就在後室举行仪式。

    主屋依其面宽有大型的四、五门屋(tsinag balan)、基本型的三门屋(dzinindzin),以及可供产妇待产或老人养病的小屋(varag,二门屋与一门屋),而所谓的面宽,则是以前廊与前室、前室与後室间的隔墙之门洞数来决定。每对夫妇除非继承父母之大住屋,否则需先自己构筑小屋居住,待累积足够的水芋田、猪只及建屋材料後,才兴建三门屋,并举行落成礼。行有余力时,则可建四、五门屋,举行更盛大的落成礼。

    追索雅美族传统主屋的空间隐喻,可发现泥土地的「後廊」是个神圣的空间,隐喻了超凡世界与海洋,而且可以上接天庭。而木地板床的後室、前室及前廊,均意涵「陆地」,是凡俗的人间生活境地。

    「高屋」为雅美族人织布、修理渔具等工作的地方,建於主屋前的一侧,成半高架式,下方供储物之用,两侧砌石。平面呈长方形,一面山墙面海,向主屋的那一面可与主屋有相连的遮盖,以避风雨。

    「凉台」是族人夏日最喜欢的空间,成高架形式,只有两坡茅草顶,以数根柱子撑起一张木板床,而依其规模大小,则有不同的名称;大者与主屋、高屋同,可举行落成礼。事实上,依落成礼的仪节看,可知族人视建成的新屋如新生儿、新船只,均为新生命的诞生,因此必须以水芋覆盖,驱逐恶灵,祈求天神赐福。

    前庭也是家屋重要的元素之一。地坪铺石、种菲律宾芝兰草,平日供作休憩用,有主人夫妇的靠背石。飞鱼捞捕期,为晒飞鱼乾必须先举行祛除恶灵之仪式,之後才能架起晒架。

    雅美族家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多切成板状使用,屋顶均为茅草。然而从1960、70年代之後,则开始使用油毛毡涂柏油甚或铁皮浪板。主屋虽有梁柱,但均呈木板状,埋入地之柱桩则呈箭头形状。板间有榫接,又为防风之故,也有搭接作法,门洞与门也以凹凸槽相契合。所以,主屋的构造可谓呈盒子状,应与建造拼板舟的技术有关。

    中文关键字: 雅美族 , 达悟族 , 兰屿 , 家屋

    英文关键字Vahay , makaran , tayakal , the Yami , the Tao

    参考资料

    1. 蔡筱君。1997。《达悟(Tao)人家屋空间之社会生产──空间生产与社会实践》。硕士论文,台湾大学。
    2. 关华山。1987。〈雅美族的生活实质环境与宗教理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67:143-175。
    3. 关华山。2008。〈初探雅美族传统居住文化的可持续性〉。收於《刘斌雄先生纪念论文集》。林美蓉等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4. 千千岩助太郎。1960(1988)。《台湾高砂族の住家》。台北。南天书局。
    5.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http://www.apc.gov.tw。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额枋
下一篇:高桥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