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在农业社会中,主要做为晒榖等农作物的场所,客家地区之伙房屋的埕即为晒谷场,故亦称做禾埕或禾坪。随着产业形态变迁,农业经济逐渐萎缩以後,埕渐渐失去原本的功能,而逐渐转变为拜拜宴客、冬日晒太阳、日依西山时与家人闲聊、小孩玩耍的地方。有时在家庙或宗祠的内埕中种植桂花或龙柏以象徵文人素养。
传统庙宇前方的空地也称为庙埕,通常具有聚落广场的功能,在庙埕上常设置有戏台、旗杆座等设施。日常之活动大至举办庙会、市集、村民聚会,小至闲话聊天等,通常是聚落中最让居民有认同感的地方。
早期聚落不似现代化的都市计画,需要规画公园或广场等供居民聚集的公共空间,家家户户的埕院和大型的庙埕适足以提供类似的开放空间。
中文关键字: 门口埕 , 禾埕 , 稻埕 , 内埕 , 外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