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物理知识 >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
2011-12-04 22:00:00   来源:   点击:

    在地震发生之前,正确指出地震的地点、规模大小及发生时间。由於科学家尚未充分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地震预测技术仍在试验及研发阶段。

    自古人类就冀望从各种前兆现象预知地震的发生,如地声、地光、前震、地下水异常、气象异常、动物异常等,亦尝试以地震纪录推估地震发生的频率,但均流於猜测。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之後,美国地震学家瑞德(Henry Reid)提出「弹性回弹学说」描述地震发生的原因,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物理模式。1960年代起,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开启地震预测实务工作。日本及美国建立地震预测的园区,主要是利用观测地壳变动、地下水位、地震活动等方式来建立地震预测理论。中国地震学家并结合各种地震前兆与经验模式进行预测工作。1975年中国辽宁海城发生规模7.3的强震,中国地震学家在数月前做出预测。虽经严格资料检验後,国际学者认为该预测之判定并不充分,仍是史上首次地震预测成功的案例并收到减灾的效果。但次年发生规模7.8的唐山大地震,却未能准确发布预测,造成重大伤亡。

    地震预测依照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一)长期预测:数年至几十年前,以长期预测的时间尺度而言,为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必须由土地利用及耐震设计两方面着手。对於土地利用,应避免高地震风险地区之土地开发,例如:活动断层沿线的土地利用规画。另外於耐震设计方面必须依据未来的地震危害度,建立不同的耐震规范。(二)中期预测:在数周至数年前提出警告,在中期预测的时间尺度上,要为将来灾害做预防,应提出紧急的应变措施。例如:救援物资储备及救援设施规画,以及防救灾之演练。(三)短期预测:数小时至数周前的预测,在短期预测的时间尺度方面上,是要对社会大众提出适当的警告,进而进行撤离及避难。

    台湾从1999年集集地震之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震研究,关於地震预测的研究主要分为下列几项:(一)前震。探讨大地震前地震之时间系列与空间分布变化。(二)活动断层及古地震研究。探讨活动断层古地震发生之时间系列。例如車籠埔断层在集集地震之前,至少有4次规模相近的地震,推估周期约 300-400 年。(三)地壳变形。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地壳变形。(四)重力与地磁之地震前兆。(五)电磁之地震前兆。地震前的地光或地鸣现象,可能說明地壳所蓄积之能量,会先以电与磁的方式释放。(六)地震地下水化学。分析地下水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组成的变化,探讨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七)地震地下水位。地震前地层受应力作用,地下水水位会产生異常变化。1999年集集地震发生时,邻近的地下水观测网就纪录到巨大的异常水位变化。

    中文关键字: 应力 , 断层 , 弹性回跳理论

    英文关键字stress , fault , elastic rebound theory

    参考资料

    1. 徐明同。1979。《地震学》。「大学用书」。台北:黎明文化。
    2. Bolt, Bruce A. 1993. Earthquakes. New York: W. H. Freeman.
    3. 中央气象局。http://www.cwb.gov.tw。
    4. U.S. Geological Survey. http://www.usgs.gov。
    5.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http://www.jma.go.jp。

    延伸阅读

    1. 蔡义本等译,王正松编。1984。《地震与地震学》。「学生科学丛书」。台北:正中。
    2. 徐明同。1988。《地震工程》。台北:中国工程师学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白河地震
下一篇:地震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