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生物知识 > 灰脚秧鸡

灰脚秧鸡
2011-12-05 21:36:24   来源:   点击:

    灰脚秧鸡

    英名:Slaty-legged Crake

    学名:Rallina eurizonoides

    别名:台湾大秧鸡、白喉斑秧鸡

    目名:鹤形目(ORDER GRUIFORMES)

    科名:秧鸡科(FAMILY RALLIDAE)

    特有种或特有亚种:特有亚种

    保育等级:无

    生息状态:稀有留鸟

    特徵描述:中型秧鸡,体长约24公分,体态硕壮浑圆。嘴灰黑色,厚长略为下弯,脚、趾细长呈灰绿色。眼睛红色,喉部略为淡褐色,後颈至背部、尾上羽为暗栗褐色至暗橄褐色,整个腹部到尾下覆羽为灰黑色,带有明显的白色长条细横纹。额、脸、颈、胸部为栗红色。尾羽短,常往上翘,露出灰黑带白斑的尾下覆羽。

    族群分布:灰脚秧鸡在「Rallina」属中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种,cR. e. formosana为台湾特有亚种。异亚种广泛分布於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硫球群岛、中国东南、东至海南岛、菲律宾群岛以及西伯里斯等地方,南太平洋的帛琉群岛亦有记录;各地方均为留鸟,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亚种会在夜间进行南北迁移。台湾亚种的特徵为嘴部特别长,嘴峰可长达2.7~3公分。按广泛分布於菲律宾群岛一带的基亚种R. e. eurizonoides,嘴峰只有2.3公分。在琉球地区的亚种,在1980年之後,受到外来引进白腹秧鸡快速增殖,不敌食物与栖地的竞争,族群已逐渐萎缩。

    生态习性:族群数量不多,生活在16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栖息区域相当广范,偏夜行性之森林性涉禽,从平地之沼泽地带、湿地、池塘、溪畔、农耕茭白笋园、田边水沟、水田或池塘等水域之茂密的草丛,甚或丘陵、山区森林之林缘、林下、林内的湿地、小溪,以及浓密灌丛的长草及灌丛皆可见其踪影。通常於晨昏或夜间活动及觅食,很少飞行,但会飞行停栖於离地2~5公尺的树木上,以植物种籽、鱼类、贝类、昆虫或青蛙为食。繁殖期为求偶、宣告领域或呼叫同伴,晚上常会持续而反覆的发出「kek-kek」或略带鼻音的「ow-ow」或「翁-翁-」响亮鸣声,当受入侵者威胁巢位时,则会发出嘶嘶、嘘嘘和咕噜咕噜声以威吓对方。由雌雄双方共同营巢、孵卵及育雏,巢材为草叶、草茎、枯叶及细树枝。巢筑於茂密的树林、灌丛、藤蔓之间,巢位并不一定接近水边,巢形为浅凹盘状巢,每窝生4~8颗蛋。

    相似鸟种:红脚秧鸡略小2公分,翼上覆羽及飞羽带有白色纵斑,腹部明显不同布满黑白等寛之粗条横纹,脚则为鲜明的红色;绯秧鸡体型较小,上腹部无黑白条纹,脚为鲜红色,为湿地型秧鸡,容易与灰脚秧鸡区分。

    生态威胁:森林、湿地开发,农田及水源污染。

    参考资料

    1. 王嘉雄等着,台中市:台湾野鸟资讯社,1991。
    2. Mackinnin, J. 等着,中国长沙: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003。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灰胸秧鸡
下一篇:乌来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