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特有亚种
别名:珠光黄裳凤蝶、珠光裳凤蝶、兰屿金凤蝶
分类: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凤蝶科(Papilionidae)
形态:台湾产最大型者,成蝶後翅在逆光下会闪现珍珠般的光泽,这是牠中文名称的由来。雄蝶展翅长约110-140公厘,雌蝶展翅长约120-150公厘,也曾有个体长达160公厘之记录。雄蝶前翅黑色,後翅金黄色,无尾状突起,有波状黑色外缘;雌蝶後翅中室外侧有较宽厚的黑带,并嵌有复杂的金黄色花纹。卵为球型,卵径约2.6-2.8公厘,高约2.0-2.1公厘。幼虫期具五龄,初龄幼虫呈暗红色,其後体色渐深而呈暗红色或红黑色,体上其肉质突起细长,腹部具横行白斑,终铃幼虫臭角橘黄色(滨野荣次,1987;徐堉峰,1999;王效岳、李俊延,2002)。
生态:在兰屿地区幼虫以马兜铃科的港口马兜铃(A. zollingeriana)为
食,成蝶出现时期以每年3月及7、8月份出现较多。雄蝶喜欢在海岸原始林的树梢间飞翔,有时则停在叶间休息;雌蝶较喜欢飞翔於海岸原始林间。可发现成蝶在道路两旁或是小径边上的长穗木(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海檬果(Cerbera manghas)或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上吸食花蜜(方怀圣,1999)。雌蝶将卵产於港口马兜铃叶背,刚产下的卵表面被覆着橙色的附着物,幼虫期具五龄,在研究室中25℃下以港口马兜铃喂食幼虫得知,一龄虫期4.8天,二龄虫期7.0天,三龄虫期7.8天,四龄虫期6.1天,五龄虫期11.7天,终龄幼虫会啮断寄主木质化茎,致使植物上半部枯死,形态如环状拨皮。化蛹前会离开食草,找到合适地化蛹,蛹期37.3天。
分布:在台湾产於兰屿地区,其他地区不易见分布。牠们栖息於海岸连接山地的原始林中,也出现在海岸附近的道路上,但是其数量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锐减,三月及七、八月最为常见。其它另外2亚种产於非律宾的民答那峨、吕宋等地,是在台湾典型的菲律宾系蝴蝶(徐堉峰,2003)。目前在兰屿地区龙门桥、核废料场、东清湾一带的海岸林是观察成蝶飞翔的最佳地方。本种虽台湾主要分布在兰屿,但偶而会在垦丁一带出现零星个体(陈维寿,1987)。
附记:珠光凤蝶为兰屿岛的特产,曾被喻为「兰屿之光辉」,也是属於世界保育的鸟翼蝶类(bird wings butterfly)的昆虫,列名为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与华盛顿公约组织(CITES)中保育及限制买卖的物种。1950年代珠光凤蝶在兰屿岛上数量还很多。近20年来由於栖息地减少,族群数量已不复当年,兰屿周围及溪流出海口等较平缓地区原始海岸林皆已过度开发。栖地中港口马兜铃成株遭采药攫取殆尽。而港口马兜铃成长期长达10-20年,始能攀爬到原始林树冠层,而更新缓慢。幼龄食草遭黄裳凤蝶及红纹凤蝶幼虫竞食,幼株港口马兜铃死亡率甚高。兰屿猪羊放牧风俗盛行,放牧的羊群日增,食草亦遭取食。经行政院农委会公告为第一类「濒临绝种野生动物」,需严格保护。近年来经由学者专家学者和兰屿保育人士进行港口马兜铃的种植与珠光凤蝶的复育工作,已略见成效(方怀圣,1999)。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