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鼻蝠
2011-12-05 21:42:44   来源:   点击:

    中名:游离尾蝠

    英 名:Formosan free-tailed bat

    学名:Tadarida sp.

    分类地位:翼手目 Chiroptera 游离尾蝠科 Molossidae

    形态特徵:头体长7.6~8.3 公分,尾长4.2~5.3 公分,前臂长5.5~5.8 公分,体重15~20公克。尾部有二分之一部份突出於股间膜外,故得其名,此特徵与台湾其他蝙蝠明显有别。身体背部深褐色,耳硕大突出,内缘肥厚,具小型耳珠;下颚扁薄,上唇两侧口角至鼻孔间具数条斜陷沟状之皱纹,故又称皱鼻蝠。头部及身体均呈扁平状。前肢与掌指骨均特化伸长,连接皮膜形成双翼,飞膜暗黑色;前肢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齿式:门齿1/3,犬齿1/1,前臼齿2/2,臼齿3/3;总齿数= 32。

    生态习性:本种的飞膜狭长,觅食飞翔高度甚高,可作长距离飞行。夜行性,以昆虫为食。当初英国学者Swinhoe氏所记录的标本,据推测得自厦门或台湾海峡。日本之游离尾蝠栖息於离岛上之岩缝内,白天叫声类似鸟鸣,为人耳可听之音频。在台湾亦有研究者於白天听到本种的叫声。美洲的游离尾蝠以洞穴为家,聚集的数量最多可达两千万只。在台湾迄今确实的群集栖息处所尚不清楚,以其扁平的身材推测其栖所应为洞穴岩缝。本种学名原为Tadarida teniotis (陈兼善 1956),但部分学者有不同看法,故学名尚待厘清。

    栖地分布:目前发现地点多位於中、低海拔之住宅区与阔叶林地,包括高雄县澄清湖、嘉义县阿里山、彰化县滨海地区、台中县象鼻山、新竹县山区等地,但均属零星纪录且尚未发现其群集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直立绒扇藻
下一篇:眼斑海葵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