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鲷的掘起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8139&ctNode=439&mp=1
- 台湾鲷协会http://www.taiwantilapia.org/chinese/t2a01_03.html
科别:慈鲷科(Cichlidae)
原产地:非洲热带地区
台湾鲷,又称「南洋鲫仔」、「黑鲫仔」,以及「吴郭鱼」,而「吴郭鱼」是为了纪念该鱼种乃由吴振辉及郭启彰两位所引进台湾的,所以特别取两位先生的姓氏来命名。
目前吴郭鱼主要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淡水水域,全世界共有100多种。据传类似吴郭鱼的形象,最早出现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是圣经中耶稣用来喂饱信众所用的鱼,所以吴郭鱼又称为「圣彼得的鱼(Saint Peter's fish)」。无论传闻是否真实,目前已有九十个以上的国家养殖吴郭鱼,普及率仅次於鲤科鱼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产养殖鱼,在美国也是仅次於虾类与鲑鱼的第三大输入水产品。
而台湾早在民国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就已引进来养殖,当时是由被徵调至南洋服役的吴振辉及郭启彰两位,在准备遣返台湾时,从新加坡挟带回台的。辗转回到高雄旗津时,只活存13尾。而这13尾鱼苗,5雄、8雌就是台湾吴郭鱼的鼻祖。这些鱼到七月底第一次产卵後,共产出1,526尾幼苗,两年後,这种鱼正式被命名为「吴郭鱼」。隔年,育成的幼鱼已达数百万尾,但在一次洪水泛滥下,池水横溢,自此,吴郭鱼开始遍布南台湾的大小溪流。
民国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全台湾所设定的吴郭鱼稻田养殖面积是3,438公顷,民国四十二年更增加到8,400公顷。而每公顷稻田放养八千尾吴郭鱼鱼苗,民国四十一年由水试所配发二千一百多万尾的鱼苗,民国四十二年除水试所提供一千多万尾鱼苗外,各县市也自行繁殖约六千万尾鱼苗。因为吴郭鱼是属於杂食性的鱼类,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即可,所以成本非常低、活存率高,正适合当时缺乏资金与技术的台湾,是非常适宜的养殖鱼种。
到了民国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至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间,吴郭鱼的养殖虽由稻田养殖改为生产力较高的混养型态,但产量才增至一万零七百多公吨,加上当时台湾经济获得改善,人民所得提高後,食用鱼类选择机会增加,因此体型相对较小的吴郭鱼,便无法与这些鱼种竞争,便不再受到青睐。
因此为了突破吴郭鱼发展的障碍,政府与业者开始由不同的国家引进不同的吴郭鱼品种,进行育种改良,包括南非的吉利吴郭鱼和黑边吴郭鱼、日本的尼罗吴郭鱼、以色列及哥斯达黎加的欧利亚与贺诺鲁吴郭鱼、沙乌地阿拉伯的史比鲁拉吴郭鱼及泰国的基因雄鱼,由不同吴郭鱼种培育出新的吴郭鱼种。而这种新品系的吴郭鱼,兼具父系与母系的优点,成长快体型大,不仅赢得养殖业者的信赖,也可满足市场的需求,重新赢回市场的信心。所以从民国六十二年至七十三年间,吴郭鱼产量快速增加到五万三千公吨。
但当时台湾因经济发展,大幅提高国民所得,造成民众对水产品的消费嗜好,也由淡水鱼转向海水鱼类,加上吴郭鱼的肉质软,又具有土味,相形之下,更是不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民国七十九年与八十年间,大型吴郭鱼每公斤跌到仅值26元,造成养殖渔民血本无归。
而为摆脱产量过剩问题,产业界所能寄望的是拓展海外消费市场,於是到民国七十九与八十年间吴郭鱼价格大跌後,才开始加速外销。也就在台湾吴郭鱼陷入困境之时,容易养、成本低的吴郭鱼,渐被更多世人所肯定,加上改良後的吴郭鱼有较大的体型与适切的外表,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牠的印象,也可制成生鱼片取代其他的高价鱼产品,因此使得全球市场对吴郭鱼的需求大为增加,民国八十五至九十一年期间,台湾吴郭鱼的出口量由每年一万六千多公吨增加至四万三千多公吨,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吴郭鱼输出国家。
但尽管吴郭鱼历经改造,已非当年的型态,却仍被认定是穷人吃的鱼种,所以吴郭鱼业者成立台湾鲷策略联盟,进行国内外优良鲷鱼种系在换肉率、抗病性、取肉率及品质等方面作比较,在民国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推出一个新的品种「台湾鲷」,来取代吴郭鱼旧有的形象,以拓展消费巿场。
中文关键字: 南洋鲫仔 , 黑鲫仔 , 慈鲷科 , 吴振辉 , 郭启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