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春吉,《台湾的水生与湿地植物》,台北:绿世界出版社,2005。
- http://www.hljh.tcc.edu.tw/teach/校园植物/芡/芡.htm
- 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9d5e7e0b81d9d3470b81dab9da
-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5/222/4.pdf
科名:睡莲科(Nymphaeaceae)芡属(Euryale)或芡科(Euryalaceae)
别名:芡实、芡米、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水鸡头
芡是东亚、北印度、克什米尔和南亚特产植物,生於湖塘池沼或水量较多的水域中。在台湾早在19世纪末英国人亨利(A. Henry)在南部高雄地区的采集中,就有「芡」的记载,日治时期更有许多资料纪录指出,芡是生长在台北一带,即现在的北台湾地区,1929年工藤佑舜与佐佐木舜在日月潭的植物调查纪录中提道,芡是日月潭中最大型的浮叶植物,但随着生育环境的被破坏,芡也跟着灭绝。另台湾植物志第一版(1976)也记载,芡普遍生长在台湾全境的水域中,可是自1971年以後,便已不见芡的踪迹,直到80年代,在花莲县寿丰乡的菱角田间,才再次发现。不过,目前野外的数量依旧非常稀少。
芡为一年生草本的大型浮叶性植物,全株具有很多长与短的棘刺,有十足的危险性,其根状茎粗壮而短,有白色须根及不明显的茎。种植芡所需的水域相当大,而且具有会去除同区域较弱势的族群的「排他作用」。
事实上,芡的一生约7~8个月,种子在11月至翌年的3月间会大量萌发,子叶呈细长形;初生叶,1~3枚,沉水生,箭形,具短叶柄;植株成长初期的浮水叶甚小,为椭圆形,且基部有明显的宽口缺裂,棘刺无或甚短小;成熟植株的後生叶浮於水面,原基部缺裂口因叶片基部靠拢而变得不明显,叶片稍带心形或圆状盾形,直径约20~130公分,甚可达2公尺,上表面深绿色,多皱摺,被蜡质,具多数隆起,叶背叶脉隆起,十分强韧,为深紫色,而叶上下面的叶脉交接处具棘刺,并具绒毛,有锯齿缘,叶缘平展於水面。叶柄呈盾状着生,因水位高下而长短,密被棘刺。芡的叶子是台湾浮叶性植物中「体型」最大者,在同属睡莲科(Nymphaeaceae)当中仅次於王莲(Victoria)。
花单性,夏秋季开,紫色,多为闭锁型,昼开夜闭,单生於花茎顶端,花茎被棘刺,粗长,部分伸出水面,花托亦密布棘刺;花萼4片,呈披针形,肉质,外面绿色并带有棘刺,内面带紫色;花瓣多数,矩圆状披针形,直径3~5公分,排列成3轮,带紫红色;雄蕊多数,花药内向;子房位於半下位,心皮8个,嵌入於花托顶端,柱头呈圆盘扁平状,红色,略向下凹入。开花期约在6~9月间。因芡的花朵大多都是在水中进行闭花授粉,所以鲜少见其花朵突出水面盛开模样,果实也会在水中逐渐成熟的。另在中国,芡因的花朵外型像鸡的头部,而被称「鸡头」。
浆果圆球形,海绵质,紫红色,果皮多肉质且被有长的棘刺,宿存萼,与花蕾均形似鸡头,成熟後瓣裂,可释出种子,约70颗。种子圆形至卵圆形,直径约0.7公分,黑褐色,坚硬,具有假种皮,呈泡囊状,藉以方便漂流。果期在7~10月间。而由果实和花蕾所产的的种实,即「芡实」或称「鸡头米」,因含多量淀粉,长久来就被当做食物,也有「芡米」之称。
中文关键字: 芡实 , 芡米 , 鸡头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