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鴴
2011-12-05 21:53:56   来源:   点击:

    蒙古行鸟

    英名:Lesser Sand Plover

    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Pallas 1776)

    目名:行鸟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行鸟科(CHARADRIIDAE)

    别名:蒙古沙行鸟鴴

    特有种或特有亚种:非

    保育等级:无

    生息状态:台湾普遍过境鸟,不普遍冬候鸟

    特徵描述:体型中小型,体长约20公分。雌雄羽色在繁殖羽时略有差异,繁殖羽与非繁殖羽不同。繁殖羽:〔雄鸟〕嘴粗短呈黑色,嘴长大约等於嘴基到眼後的距离。头顶和後颈栗红色,前额白色与头顶间有一条黑色细横纹区隔。嘴基至眼後有一条过眼线在眼睛前方与头上黑纹相接。过眼线上方有一条似眉线的白纹。体上灰褐色,初级飞羽与覆羽颜色较深。颚和喉白色。胸部、脇部和颈侧栗红色。上胸有一条不明显的黑纹将喉部的白色与胸部的栗红色区隔开。腹部白色。脚暗灰绿色,远看有黑色的感觉。飞行时翼带明显,最外侧两对尾羽白色,脚不伸出尾外。〔雌鸟〕大致像雄鸟,但黑色部份常会被褐色取代。栗红色部份较淡且范围较小。非繁殖羽:黑色和栗红色全部消失。额略白,并向後方延伸成狭窄的白色眉线。眼先有一灰褐色延伸到後颈成过眼线。头顶、後颈和体上灰褐色,翼覆羽有狭窄且不明显的淡色全缘,形成淡色区域。体下白色,翼角两侧有灰褐色斑块,有时会在前胸中央相连。亚成鸟:像非繁殖羽,但体上及翼上覆羽有皮黄色全缘,在肩羽和三级飞羽特别明显。胸斑呈皮黄色,中央灰色。

    族群分布:全世界有五亚种。繁殖期在五至八月,繁殖区在亚洲东部,从喜马拉雅山(可高至五千五百公尺)到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区可在在树木生长界限之外。迁徙性很强,台湾全境均有分布,不普遍冬候鸟,但春季三至五月为普遍过境鸟,秋季较少。

    生态习性:主要出现在海岸湿地、河口、沼泽。但少数族群也会出现在内陆湿地和农耕地。常与铁嘴鴴或小型渉禽混栖。常缓步行走於滩地中觅食及活动。鸣声为短促而生硬的chitik或chiktik。

    相似鸟种:与铁嘴行鸟很相似,在野外要小心辨识。铁嘴行鸟嘴较厚长,长度长於嘴基到眼後的距离。脚较长且呈黄绿色。头较扁平。繁殖羽时胸部栗红色部较窄。飞行时尾上覆羽两侧白色,脚趾伸出尾外。

    生态威胁:目前族群仍算稳定,未受到明显威胁。

    参考资料

    1. 1991年,王嘉雄等着,台湾野鸟图监,台湾野鸟资讯社。
    2. 2003年,约翰、马敬能等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葛藤
下一篇:落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