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以德、陈玉峰、吴盈,《台湾原生植物》,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 台湾植物志编纂委员会,《台湾植物志》,第三卷被子植物,台北:现代关系出版社,1977。
- 陈玉峰,〈物种生态志(I)〉,《台湾人文生态研究》,8卷1期(2006.1),页137~138。
- Davidson James W. 着,蔡启恒译,《台湾岛之过去与现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1903,文丛107种,台北:台银。
- 洪北江,《山海经校注》,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
- 郭璞(晋),《尔雅注疏》,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
- 岛田弥氏,《蓪草栽培法》,新竹州:山中印刷所,1925。
- 吴晋(魏),《神农本草经》,台湾中华书局,1979。
-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 岛田弥氏,《蓪草栽培法》,新竹州:山中印刷所,1925。
- 《台湾时报》,1910.8,页8。
- 《中央日报》,1997.7.15,19版。
蓪草的名称虽然出现很早,但是宋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第一次被公开绘制出来。蓪草从外观上明显可辨识的便是它呈现7至12枚椭圆形掌裂的叶形,各裂片顶端有锯齿,其叶宽可达50公分以上,中空的叶柄也很长,有时可长达80公分,且其椭圆形掌裂叶片多集中在茎的顶部生长。蓪草幼嫩叶片的两面、老叶的背面、花梗以及花序苞片和花瓣的背面、下位子房着生的花托部位均密布黄褐色星状毛,具有保护植物幼嫩部位、繁殖器官,以及防御昆虫及动物侵袭的效用。
在其生长时序方面,每年的2月至3月间为落叶期,约4月抽出新芽,到了5月叶才完全长成,10月至12月份之间是蓪草的花期。其花为顶生复圆锥花序,小花序为繖形花序,呈现黄褐色,约2公厘长。花萼及花瓣皆4枚,子房2室,花萼上布满长约1公厘浓密的绒毛。至於其果实则为核果状,果色黄褐色中带绿,果期在1月至3月间。
蓪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当良好,生长於海拔300至2,000公尺之间的副热带气候区,只要有充足的日照,在地力的需求上,不论是在腐植壤土、沙质壤土、砾质壤土、冲积层或是较为贫瘠的洪积层等皆可见其踪迹。不过总的来说,仍以腐植壤土的养分最高,也最适合蓪草的生长。
至於蓪草的主产地,也就是新竹以北一带的山区,其地质则属於第三纪层风化的砂岩,虽以土壤肥沃度来说,不及腐植壤土,但该地质所产出的蓪草品质已堪称是全台湾最为优良的了。
就因为蓪草的适应环境能力良好,加以其生命期极长,所以只要不砍伐,一般蓪草的寿命约可达7至8年,有些甚至可到15年之久,蓪草茎部直径最多则可以生长至1尺2寸至1尺3寸(36.3~39.3公分),长度约可达到1丈5尺至1丈6尺(4.5~4.8公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