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业经、吕福原、欧辰雄,《台湾树木志》,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农学院,1994
- http://www.cyps.hlc.edu.tw/flower-web/htm/sipaw-flower.htm
- http://www.hljh.tcc.edu.tw/teach/校园植物/植物目录-依笔划.htm
-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血桐属(Macaranga)
别名:流血树、大冇树、馒头果、橙桐、橙栏、面头果、鹿儿草、中平树、糠皮树、赖麻、牢麻、橙栏、面头果
血桐的原产地是在台湾及中国大陆、菲律宾、琉球、澳洲。在台湾,血桐是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常见的原生植物,分布於山坡灌丛及常绿阔叶林中,此外,血桐亦是次生环境先锋阳性树种,也就是说当其他植物未开始进驻破坏不久的开阔地或崩坏地上时,适应力极强的血桐已经在那生长起来,所以从滨海、河床到平地等地区,只要阳光充足下,都可以看到血桐的踪影。也由於血桐生长速度快,所以树材松散又轻软,可作建筑用材和制造箱板材,早期会摘其叶片做家畜饲料,或是做垫糕粿用。
血桐为常绿或落叶性乔木,高4~10公尺,径20~30公分,树干较短,树皮呈灰白色,树冠伞形。枝条直立或斜上升,成年枝条青绿色,光滑无毛,幼枝密被褐色绒毛和腺点。因枝条折断时,汁液一开始是透明无色,但会渐渐的从茎髓心周围和树皮汁液氧化,而呈血红色,就像流血般,所以有「血桐」、「流血树」和「橙桐」之名。
单叶,互生,丛生(簇生)於枝端,盾形至阔盾形,先端呈尾状锐尖,基部圆或截平,长8~30公分,宽7~28公分,或长宽几相等,纸质;全缘或波状钝锯齿缘,边缘有波状具腺体的裂齿;表面绿色,具光泽,叶背淡绿色;幼时有毛茸,後则毛茸较少;基出放射状脉8~12枚,中脉明显,背部隆起,幼时带红色;盾状着生,叶柄着生叶中,不连接叶缘,长7~20公分,叶柄与叶几乎等长,密被锈色卷曲绒毛及红色颗粒状腺点;托叶披针形,长约公分,早落。血桐的英文名为Macaranga,意指其盾形叶似「象耳」。
花单性异株。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排列,腋生或侧生,花均包於苞片内,苞片淡黄绿色,具锐锯齿缘,花多数且小,黄色,呈具毛茸,无花瓣,具淡绿色花萼。雄花序长6~12公分;苞片生於分枝基部,长约0.3公分,内有窝状腺体;具花的苞片极小,内有花6~10朵;萼片3枚,圆卵形,先端齿状,外被柔毛及颗粒状腺点;雄蕊4~6枚,花药4室;花梗长0.1~0.2公分,有关节及毛茸。雌花序长3~8公分;苞片近叶状,长0.35~1.1公分,基部收缩呈柄状,下部有多数碟状腺体,内有1至多朵花,早落;萼杯状,被绒毛,2裂;子房上位,近似球形,密被颗粒状腺点,3室,每室胚珠1枚;花柱2~3枚,长0.2~0.3公分,不分裂,背面有毛茸。
果实为蒴果,双球形,径0.6~1公分,黄褐色,近光滑,带白粉,外表有腺毛及肉质软长刺,背开裂为2个分果,分果上有3条纵沟,内分为3室,每室1个种子,基部托以宿萼,果皮呈革质,果期在4~7月之间;种子,球形,径0.2~0.3公分,黑色具光泽,种子会吸引鸟类、松鼠来觅食。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的共同特徵有:单叶,偶有复叶、叶互生、全株含有乳白色汁液、具有托叶、单性花、子房上位,多数是3室、果实是蒴果或核果。在台湾大戟科植物共有27属88种。其中,常见的「桐」类植物除了血桐外,还有油桐、木油桐、罂子桐、珊瑚油桐、细裂叶珊瑚油桐、野梧桐、白匏子、虫屎和重阳木。
中文关键字: 流血树 , 大冇树 , 馒头果 , 橙桐 , 橙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