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ang at el. Flora of Taiwan Vol. 2: pp. 398-400, Taiwan Taipei:Department of Botany, NTU, 1996
- 刘和义等《台湾维管束简志 第二册》pp. 121-122,台北市:行政院农委会,1998
- 郑汉文等《排湾族民族植物》pp. 238,台北市:行政院农委会林试所,2004
- 《台湾耕地之杂草》,台北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68
- 林浩潭等 重金属污染土壤以本土植物复育之探讨 《2005重金属污染土壤以本土植物复育之探讨植保会刊》 47,pp. 241– 250,台中县: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药物毒物试验所,2005
又名野苋,绿苋,山荇菜。
分类
苋科,苋属。
型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且无刺,茎直立,50-80 cm高,茎多青绿色,但有时呈淡红色。叶基本上为三角广卵形,长4-8 cm,宽2.5-6 cm,基部楔型,尾端钝圆,有柄,互生。苞片卵形,膜质而小,约0.8 mm长,先端有芒状刺。穗状花序。花被片三片,广披针形,长约1-1.2 mm。胞果球形,约大於花被片,表面有皱折。
胞果,是成熟後会开裂的果实,类似盖果。称之为「胞」是因为种子外面由一层膜状的果皮包覆着。果实通常体积微小,里面也多只有一个种子。
分布
原产於热带美洲,现在则广泛分布世界温暖潮湿的地区。在台湾,则常见於低海拔的道路旁、废耕地或是开阔地。
用途
在生活较不富裕的年代中,人们为了省钱,反而会多番巧思,尽量利用身边各种自然资源。因此,许多看似不起眼的野草,事实上有着许许多多我们想不到的用途。如苋科的植物-野苋菜、刺苋等,虽然是长在路边不起眼,但事实上却和早期农家及原住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刺苋和野苋菜同科同属,型态相近,但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刺苋的茎上,每节有两刺着生。这两种植物,不管是幼嫩茎叶,或是整株幼苗,都可用以煮汤、炒野菜。花穗也可油炸。以前更有养猪人家,将随地采到的野苋菜当作猪饲料喂食,因此野苋菜另有「猪苋」一称。由於野苋菜在台湾四季生长良好,尤以春夏为最,故被认为是良好的救饥荒植物之一。
除了食粮作物的角色外,野苋菜本身也有入药的功效。全草性寒味甘,清热清血解毒,消肿,帮助代谢,并可治白带及月经失调等妇女病。现代人因为养生观念越显重要,现在还有人将野苋菜搭配其他药草,如连钱草、车前草、竹叶菜、地瓜叶、鱼腥草等,再加上苹果、柳丁、柚子、柿子等水果,绞榨成汁饮用,俨然是精力汤的另外一种版本。或是将野苋菜跟龙葵的茎一起磨成粉,加入高汤中,制成野菜风味的养生火锅汤头,成为新的地方特色餐点。
因为野苋菜容易种植,有许多实验都利用野苋菜做为各种实验的试验植物。2005年时,国内就有本土植物植生复育法的研究指出,野苋菜的生长跟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显着的相关,可利用野苋菜和这类植物析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达到土壤复育的目标。
虽然有着许多实际功用,但野苋菜也是让农民头痛的田间杂草之一。由於野苋菜良好的种子散播能力,加上强势生长,很快的就能在田间占有一席之地,与马齿苋、霍香蓟、禾本科多种植物,一同在田间竞争有限的养分,使得主要作物营养不良,甚至产量减少三成以上,也使得农民在耕作、转作方面,增加不少困难。自民国四、五十年代开始,台湾各地的农改场和农学院农艺系,便陆续合作,或独立作业,对於杂草防治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试验。这几年下来,累积了不少的经验成果,也帮助了农民能够更有效的作田间杂草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