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生物知识 > 金黄鼠耳蝠

金黄鼠耳蝠
2011-12-05 22:00:40   来源:   点击:

    中名:金黄鼠耳蝠

    学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

    英名:Formosan golden bat

    分类地位:翼手目 Chiroptera 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外形特徵:前臂长约 4.5~5.5公分,头躯干长 5 ~6.4 公分,尾长约4.6 ~ 5公分,体重14~18公克。蝙蝠的毛色通常以黑灰棕色为多,因此身体毛色呈鲜黄色的金黄鼠耳蝠则显得相当特殊亮丽,腹面颜色较浓。鼻部单纯,耳壳椭圆形,耳珠长而尖细。前肢与掌指骨均特化伸长,连接皮膜形成双翼,飞膜暗褐色,指间膜为黄色,对比明显;前肢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齿式:门齿2/3,犬齿1/1,前臼齿3/3,臼齿3/3;总齿数= 38。

    生态习性:台湾特有亚种,原与渡濑氏鼠耳蝠被视为同一种,2003年由方引平、郑锡奇、郭浩志及李玲玲等人确认为不同种。渡濑氏鼠耳身上的毛发为暗橘色,毛的末端为黑色,而耳壳上缘、鼻孔周围、拇指、脚趾以及尾部末端都镶着黑边;这些特徵与金黄鼠耳蝠明显不同。属於低海拔居家型及树(叶)栖型蝙蝠。目前所知云林县一住宅里栖息一群数量有数百只的族群,每年三月起会陆续飞抵此处栖息;五至六月为繁殖期,怀孕母蝠每年仅怀一胎,每胎产一仔蝠,七至九月哺育期,九月起会陆续迁移他处渡冬,翌年再飞返,周而复始,年年不断,惟目前尚未发现其渡冬栖所。近年来陆续发现其亦会利用宽叶型树种(如榄仁树)之叶间作为栖所,金黄色的体色隐藏在绿叶间,成为一绝佳的保护色,不易被人察觉寻获。夜行性,以昆虫为食。

    栖地分布:分布局限,仅在台湾中、南部及东部局部低海拔区域曾有零星发现记录,栖息地往往在人类住宅区及临近之农垦地,以住家屋檐下横梁、灯罩,以及公园与校园里的阔叶树种之叶丛为主要栖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针叶蕨藻
下一篇:银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