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hba, N. 1981. The luminous insects and museums of Taiwan. Sci. Rept. Yokosuka City Mus. 27: 43-47. (in Japanese)
- 何健熔、姜碧惠。1997。台湾地区二种幼虫水生的萤火虫。自然保育季刊 17:42-46。
- 何健熔、姜碧惠。2002。萤光水影─水生萤火虫之保育及复育。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156页。南投县。
- 杨平世主编。1998。营建署国家公园萤火虫生态保育研讨会手册。
- 杨平世。1998。火金姑-萤火虫。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出版 82页。台北市。
类别:一般种
分类:鞘翅目(Coleoptera)、菊虎总科(Cantharoidea)、萤科(Lampyridae)
形态:雄虫体长7.6-8.8公厘,触角丝状,前胸背板橙黄色,前翅黑色,沿翅缘有黄色细纹为其主要特徵;腹部末端有2节乳白色长椭圆形的发光器。雌虫形态与雄虫相似,但体型略较雄虫大,且仅有1节发光器。刚产下卵呈淡乳黄色,约0.4-0.6 公厘,多产於青苔上或潮湿土壤缝系间。幼虫黑色头部小;头顶部黑色,末缘具透明之V字型纹。体壁柔软,具淡色背中线;前胸背板前缘较後缘窄,具有4枚白色斑点,背板表面具有许多细小点刻。
生态:成虫夜行性,发黄色光,发生期为每年3-10月间,是早期台湾平原中常见的萤火虫。幼虫具有特化的气孔鳃以适应水中的生活,主要生长於水田、灌溉沟渠与周边环境水生植物丰盛处等水流较缓的栖息地中。在台湾早期的农业时代中,黄缘萤是常见的萤火虫之一,随着时代变迁,农药的大量使用、灌溉沟渠的水泥化、路灯光害的影响和栖地破碎化之影响,数量锐减,因此野外族群数量已日益减少中,且面临生存上的危机;近几年来,由於休耕,在较少的人为干扰和部份热心人士保护下,有些地区已重见此种萤火虫。Ohba (1981)曾在苗栗县通宵附近的水田中采集调查,发现一种水生萤火虫栖息於水田间的灌溉沟渠,外型类似平家萤,因此曾将黄缘萤监定为黄带熠萤(L. ovalis Hope),其实应为本种。
分布:黄缘萤主要分布於中国西南部,此外,福建、贵州、香港等地皆有分布,台湾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区的水域及农田周围缓流处。
食饵:幼虫为肉食性,以水中的螺贝类,如川蜷类或椎实螺类等为食。幼虫水生,可捕食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石田螺(Sinotaia quadrata (Benson))、台湾砚(Corbicula fluminea (Muller))、平扁蜷(Hippeutis umblicalis (Benson))、川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e (Gould))、网蜷(Thiara tuberculata (Muller))与台湾椎实螺(Radix auricularia (Adams))等。
附记:黄缘萤幼虫有多种天敌,如长脚虾类、水虿类及吴郭鱼等等。寄生性天敌,包括有水生物真菌类及水鰴类;当幼虫被寄生後,身体上会长出许多的菌丝,白化後死亡,往往造成幼虫的大量死亡。成虫天敌有徘徊性蜘蛛类,随时躲在水边,当雌虫在水边青苔上产卵时,便会被这类蜘蛛所捕食。除此之外,栖地间的植被间有结网性蜘蛛类,此如银腹蛛类(Leucauge spp.)等。日落後成虫才慢慢地发光起飞,一不小心便会被蜘蛛网所黏住,成虫在挣扎中触动网子即被一旁守候的蜘蛛发现,立刻上前捕捉,先以麻醉液注入成虫体内,再以蛛丝固定虫体,成虫体被密密地綑绑住。此时成虫仍会发着光,但已无法逃脱。除了蜘蛛类外,食虫椿科(Reduviidae)昆虫、陆生涡虫类、鞭蝎、黑框蟾蜍等,也都是其捕食性天敌。
撰稿者:何健熔
图片提供:
资料库连结:www.tesri.gov.tw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