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元春,1994。植物奇谈,台湾省立博物馆。
- 郑元春、郑元鑫,1993。花卉天地,台湾省立博物馆。
黄脉刺桐是台湾原生植物——刺桐的变种,因为叶脉金黄色而得名,在枝叶浓密的夏季,观赏价值极高。
由於叶肉中叶绿素含量较低,故光合作用效率也较差,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开花情形不佳,当春季其原生种——刺桐繁花满枝时,它却总是新叶油绿,黄脉点点,外观跟刺桐有显着的区别,但仪态各有千秋,也各具吸引人之处。
刺桐之名又是因何而来呢?这自然与它的枝干具细刺有关。"刺桐"是豆科家族的一个属名,其成员颇多,但无论是哪一个种,其小枝、大枝乃至主干上街有细尖的小刺,有时不加明察,便可能因忽视、攀折而冷不防受其暗算,笔者就曾目睹爱花人因想折取刺桐之花枝,而被其细刺紮得哇哇叫,事後还以夹子、缝衣针等挑了半天,才好不容易将刺尖给清除乾净。黄脉刺桐喜好充足的阳光,气温高些对它生长较为有利,故种植在台湾中南部的个体,生势较种植於台北市者健旺,开花情形也好得多。它的花跟刺桐一模一样,红色的蝶形花成穗成串,且密集成群,与黄绿色的叶子相互辉映,煞是美妙。
刺桐及黄脉刺桐的结果率都不很高,尤其是台北市区内的个体,更难得见到结果。偶尔出现的果实是一种长条形的荚果,而且呈少见的念珠状,长达12~22公分左右的果实,整体凹凸有致,成熟後会自动裂开,露出红色的种子,可不要因它的种子漂亮而毫无戒心,若小朋友不小心误食,便会有头昏、嗜睡、四肢无力等中枢神经被破坏的中毒症状,不可不慎。
黄脉刺桐因系栽培的变种,故只能用扦插或高压等无性繁殖的方式来育苗;若用种子播种,则新株可能全回归到绿色叶的原种,栽培的意义就大为降低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