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学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别名:挠杯,黑面仔,黑脸琵鹭
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
特有种或特有亚种:非
保育等级:第一级(Ⅰ)、表示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生息状态:台湾局部地区普遍冬候鸟
特徵描述:体长约76cm,为琵鹭属中体型最小者,全身白色,嘴黑色成杓状,面部及脚亦呈黑色。
族群分布:黑面琵鹭繁殖於南北韩西部及中国辽宁省沿海的无人小岛。本种在全球主要的三个度冬点为台湾曾文溪口、香港内海湾及越南红河三角洲,其余有度冬纪录的国家包括南韩、日本、中国、香港,以及近年菲律宾、泰国及澳门等等。总族群约1000只。台湾台南的曾文溪口及临近四草为最大族群的主要度冬区和觅食区,每年最多约700只在此过冬。
生态习性:本种繁殖於小岛上的混合群落,度冬於潮间滩地,以鱼、虾等为主要的食物。卫星追踪显示在台湾及香港度冬的鸟沿着中国东海岸经江苏、黄海到达朝鲜半岛的繁殖地。
生态威胁:近年来本种遭遇之威胁主要来自栖地的干扰与破坏,几个主要度冬区都面临不同的问题,例如台湾及大陆面临的工业区开发、香港的环境污染、大陆及越南有人为干扰与猎捕压力等等。本种总族群小,度冬时过度集中易受疾病威胁,2002-2003年在台湾曾文溪口发生肉毒杆菌中毒几乎丧失了全球百分之十的族群。韩国的主要繁殖地已设立保护区,台湾曾文溪口、香港米浦及越南春水的主要度冬地也已划为保护区,台湾将本种列为I级濒危保育类鸟类。1995年提出保育行动纲领,1996、1997、1999年有主要栖息国家共同参与的工作研讨,并制作多国文字的宣导材料、出版卫星追踪及野外调查报告。虽然近年来的调查资料显示本种数量似乎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推测数量增加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功於全球的保育成效,反倒是近年来全球调查范围的扩大,或由於过去隐密的栖息地因环境恶化或遭受破坏迫使黑面琵鹭迁居,这两项因素使更多黑面琵鹭因此现身而被纪录下来。因缺乏过去的基础资料,要分析本种的族群变化,存在许多障碍与不确定性,加上全球黑面琵鹭只剩非常小的族群,虽然本种的威胁等级已从极危降级至濒危,对本种的未来仍不应抱着过分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