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追朔二结谷仓的历史,则必须从日治时代说起。宜兰自清代以降一直是台湾重要的粮仓,日治中期,日本总督府为储存丰富粮食,於是兴建了二结谷仓以储存广大产区的稻米,尤其至日治末期,爆发东亚战争,日本统治者为控制粮食运用,经常派员到农家调查每家的农地面积、生产量,并计算出每家人口需多少粮食,多出来的稻谷全要缴交出来作为军粮,二结榖仓将稻谷加工处理後,透过紧邻的二结火车站运送到基隆、台北,台湾光复後,稻谷改为自由买卖,但农友仍会将农作送抵二结榖仓销售,榖仓内当时大都仰赖劳力,工人需扛起上百台斤的稻谷上上下下,仓内的劳力市场成为二结谷仓的最佳写照。
昔日的二结榖仓因劳力密集,自然聚集许多摊贩,吃点心的员工,商贾们来来往往,形成热闹的集市,之後,二结谷仓不敷使用,再加上设备老旧,建筑不易补修,二结榖仓过去的风华逐年褪去,直到民国82年,五结乡农会另建新的榖仓,二结榖仓仍闲置至今。民国87年宜兰县政府召开古蹟评监审议会议,决定将县内仅存的日治时期榖仓建筑--五结乡农会二结榖仓,列入县定古蹟,亦转由社区民众所组成的大二结文教促进会来经营。
二结谷仓的设立,原是因为位於兰阳溪旁铁路交通的要冲位置,当年繁盛是因铁路而起,如今北回铁路依旧行驶,但谷仓却已失去原有之功能,而今藉由古蹟再生,赋予了谷仓一个新的生命。二结谷仓建筑物的典雅造型与朴实风格,虽经整建,仍难掩昔日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