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 名:石贴仔、埔里华吸鳅、簸箕鱼、棕蓑贴、木箕贴仔
英 名:Pulin river loach, Ray-finned fish
分 类:鲤目CYPRINIFORMES
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
形态特徵:头及躯干部极为平扁,尾部侧扁,腹面平坦,背缘呈浅弧形,尾柄短而粗壮。头部大,吻短宽而平直,前缘圆弧状。口下位,位於头部腹面,口裂呈圆弧状。上颌前方有一列4对短须。体被细小圆鳞,头部及胸鳍基部均裸露无鳞。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後上方,其软条数3(不分枝软条), 8(分枝软条);胸鳍宽大向两侧平伸,其後缘可盖及腹鳍的前缘上方,胸鳍的软条数2,5;腹鳍亦向两侧平展,呈圆弧状,後方内缘在腹面癒合成一吸盘,腹鳍的软条数6-7,14-17;臀鳍的软条数2,5;尾鳍凹形。体色呈浅黄绿色或墨绿色,体背及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深褐色块状斑。尾柄背面有4-6个深色鞍状斑,背、尾鳍均具有数条灰黑色条纹。
生态习性:埔里中华爬岩鳅为底栖性鱼类,喜栖息於河川的中、上游湍急河段的底层,底质为中大型圆石。以扁平体形及特化的胸腹鳍平贴於石头上,非常适合停栖在急流的岩面上。主要以石头上附着性藻类、水生昆虫及植物的碎屑为食物。可长至7~9公分。埔里中华爬岩鳅所栖息的溪段,是人类开发最频繁的地方,尤其采砂业者任意变换河道,严重影响埔里中华爬岩鳅的生存。
栖地分布:埔里中华爬岩鳅栖息在淡水环境,属初级性淡水鱼。分布於台湾西部的高屏溪、曾文溪、浊水溪、乌溪及大甲溪五条流域之海拔25-340公尺之河段;深度、流速和导电度为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影响埔里中华爬岩鳅族群分布,而埔里中华爬岩鳅喜好栖地为水深介於20-60 cm,流速为0.8-2 m/s,底质为小巨石的水域。台湾地区特有种。属珍贵稀有鱼种,是受保育的种类。分布於的高屏溪、曾文溪原命名为埔里中华爬岩鳅的鱼种,2002年陈等基於侧线鳞数、背鳍前鳞数较少及胸鳍基部无任何的斑点的理由,另命名为南台中华爬岩鳅(Sinogastromyzon nantaiensis Chen,Han et Fang)。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