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鸫
2011-12-05 21:25:47   来源:   点击:

    斑点鸫

    英名:Dusky Thrush

    学名:Turdus naumanni (Temminck, 1820)

    别名:斑鸫

    目名: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名:鸫亚科(FAMILY TURDIDAE)

    特有种或特有亚种:非。

    保育等级:无

    生息状态:台湾地区普遍过境鸟及不稳定的冬候鸟

    特徵描述:体长25公分。雄雌同色。个体间色泽变化极大:大致上由头部至整个体背及尾上为黑褐色;有淡色眉斑;喉部为白色、有黑色颚线。整个体下底色为白,胸、脇部有许多排列整齐的黑色小斑块。翅膀部分:覆羽为黑褐色或褐色,亦密布几道鳞状斑块;飞羽为红褐色。嘴黄色、嘴尖黑色。脚为肉色。红尾鸫头部偏橘;胸、脇部的鳞斑为橘色;除中间尾羽为褐色外,其余橘色;整体色泽较斑点鸫为淡。还有外观介於两亚种的中间型,变化更多。

    族群分布:繁殖於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及库页岛;度冬地在日、韩、华北、华中、华南、部份中南半岛地区及台湾。台湾地区主要出现於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间。台湾常见的是eunomus亚种;另一亚种Turdus naumanni naumanni,又名红尾鸫,台湾的数量极少,因最先发表所以成为指名亚种。有学者认为红尾鸫和斑点鸫是不同种的鸟类,所以将斑点鸫的学名改为 Turdus eunomus。

    生态习性:台湾地区所见通常小群活动,数量稍多一般也不超过20只。多出现在平原到丘陵地带,尤其喜欢林缘边的开阔地。在地面边跳跃行进、一边觅食,并经常停下来观望四周,身体站得直挺挺的。警觉性极高但不怎麽怕人,稍有干扰迅速飞至附近树上观望动静,并发出「嘎、嘎、嘎」的吵杂声音。主要以昆虫及虫卵为食,是出名的食虫鸟类,来源匮乏时也改吃植物的果实及种子。台湾地区各年出现的数量差异甚大,研判可能与当年北方的繁殖情况有关。过境状况较为稳定,十一月中至十二月初、及三月上旬到四月初,是两次高峰期。度冬的话,除了每隔几年的大发生,即使适当地点经常也见不到两三只。与白腹鸫及赤腹鸫相比,本种栖地适应力似乎更佳,台北地区从淡水河潮间带,到市区里的台大校园都有过发现,中海拔山区的嘉义塔塔加一带,2003年2月还有34只的记录,栖地的选择性十分多样。从历年记录观之,台北、宜兰的出现机率明显较高;一样的沿海空旷地,新竹港南以南的地区记录明显减少。台湾地区的分布明显北密南疏,与本种东北、西南走向的迁徙路线关系密切。

    相似鸟种:无。

    生态威胁:因肉质鲜美、非繁殖期又有大量集中现象,在国外有被大量捕捉食用的记录。

    参考资料

    1. 1991年,王嘉雄等着,台湾野鸟图监,台湾野鸟资讯社。
    2. 2003年,约翰、马敬能等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斑点刺尾鲷
下一篇:斯普兰汀灯笼棘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