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看作是作文学理论体系发生第一次变革时的成果多但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写作理论体系的第二次变革:只是这次变革还很难影响到本书的编写,所以本书从纲目到内容仍然是也只能是带上一点第一次变革的痕迹。
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作文学基础理论,下编是各体作文学理论。作文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强调对制作主体的研究,因此首先有“作者”一章,对作者与作文、作者的素质与修养、作者的能力结构等予以充分论述多.接着有感受、思维、想象、情感(以上内在结构、驱动力)、构思、技巧、文采(以上外化形式、载体表现)七章,强调制作主体在制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其次对整个作文流程的完整性亦有所兼顾,于是有“读者”一章,对读者对于作者的反馈、制约作用,对于制作载体的完善弥补作用亦有较充分的论述。最后由制作主体泛论开去,对于作文的普遍规律和历时态的作文学源流进行了新的探讨,以求对“作文学”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立体化的认识。
下编各体作文学理论对文体的排列又大体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是按文章性(主要指真实性)越来越弱,而文学性越来越强的次序排定的。第二个部分:杂文、思想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论文,则是按文学性越来越弱,而文章性(主要指学术性)越来越强的次序排定的。而两个部分的整个排列次序又体现了制作主体的主观性,主动性、意愿性由较弱到较强到最强的递进特点,而最先则以一篇“概论”统贯其首。关于《概论》一章所论新的文体分类法需要补充的是,1990年3月有《现代文体写作学》(张杰、何建洋、符学成、毛正天、何梦麟主编)专著出版,值得重视。该书的作者们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四种掌握世界的.思维活动方式得到启发,认为科学的文体分类的依据应当是人‘的意识功能,而这种意识功能又担负着由生活形态到文体形态转变过程的统摄作用,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征。马克思所说的四种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只有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觋实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不足取信,可当例外,而其他三种方式,一种是所谓“实践一一精神”的掌握方式,主要指实际家从务实精神上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方式,或称一般的日常实际活动的思维方式多一种是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即抽象思维的方式多一种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从审美角度对世界的形象思维的方式。由这三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去审视所有,流行的文体,即可大别为:认知性文体,包括新闻类、史传类、释物类、公务文书类、日常文书类多析理性文体,包括评论类、报告类、学术论文类、杂文类、序跋类,审美性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影视文学、报告文学。这种分类大胆新颖,立论谨严,富于科学性。以其出版在下编各体作文学概论》写成之后,本篇《绪论》写成之前,特补述于此,以免遗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