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普斯通过对1947年到1968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
- 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得出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后,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 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58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58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
- 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后的自杀者就越多。
-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 影视明星崔真实2008年自杀后,据悉,由此掀起了一股“维特效应”。崔真实自杀的2008年10月2日以来,自杀人数比往年大幅增加。2008年10月自杀者为1793人,比9月的1083人增加710人(65.6%)。这比2007年10月(967人)增加85.4%。此外,11月和12月自杀人数也分别达到1288人和1118人,同比分别增加了53.3%和 46.7%。
- 近年来中国人自杀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跟中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人们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有直接的关系,自杀行为增加,媒体的自杀新闻与自杀行为的增加确实有不可回避的关联。
-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娱乐化”处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发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维特效应尤其在20~30岁人群中最常见。2008年,20~30岁人群在所有自杀人口中占据的比重最高的是9月,达到29.9%,但10月上升至36.4%。11月和12月也分别达到33.7%和33.3%,保持在30%以上。
- 朴智星自杀是真的吗,为什么自杀?
- 鬼才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自杀身亡的原因是什么?
- 听说河南一位15岁少女被全班同学投票赶走投河自尽,请问是怎么回事?
- 暨南大学情侣跳楼事件真相是怎样的?
- 富士康员工猝死原因真相是什么?
- 深圳市政府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提出了哪些防治措施?
维特效应的概念与来历
维特效应:是指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传染性。尤其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共同存在某一种情绪(通常是负面的情绪),但缺乏应对的手段和宣泄渠道,如果有个体选择一种方式发泄,其他就会倾向于模仿。
维特效应的来历
维特效应源自: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1774年小说出版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维特自杀。“维特效应”因此得名。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社会影响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