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三年(1874),发生牡丹社事件,日本藉口琉球渔民被山胞杀害事件,出兵攻打恒春、牡丹等地,当时督办台湾海防大臣沈葆祯,进行开山抚番,调兵分成北、中、南三路,凿山开路,经营後山。同年11月,派南路海防同知袁文拆负责前往卑南视察,并安抚山胞。
清光绪元年(1875),设卑南厅,辖管今花、东两县。清光绪五年(1879年),袁文柝设卑南厅署。清光绪十年(1884),提督张兆连率镇海後军移驻卑南。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卑南厅升格为台东直隶州,州署设於水尾(今瑞穗),花、东二地皆为所辖行政区范围。清光绪十四年(1888),因水尾垦抚局的委员雷福海徵收各地田亩清丈费过苛,大庄客民刘添旺结合附近垦民及平埔族人起事,战火并延至卑南,且当时暴民数量多於官兵数倍,官兵被围攻半月後,提督张兆连带领官兵乞求妈祖、观音保佑,使此事件有惊无险,待援军抵达後暴民退离。清光绪十五年(1889),事件平定後,提督张兆连为感谢妈祖、观音相助,慷慨捐出养廉银,倡议建庙感恩,并得到知州吴本杰、高垚及宋维的赞助,发动部署及地方士绅,并後山各社募捐,共襄盛举。
清光绪十六年(1890),破土开工,历时一年落成,清光绪皇帝赐颁「灵昭诚佑」匾额一方,为台东地区清朝时期唯一的官庙。天后宫原庙址於今台东市和平街之东禅寺,日治昭和五年(1930),强烈地震引起龟裂,因而迁建。1930年动工,1933年完工,土地为善士吴锦邻先生所捐赠。民国三十四年(1945)进行首次整修,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次重修,民国七十年(1981)兴建牌楼、康乐台、钟鼓楼等。
【建筑特色】
天后宫建筑为地上一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为传统庙宇形式。两殿两廊两护室,钟鼓楼建於护室前;两殿为闽南式硬山燕尾,屋顶正脊、脊堵、排头等,皆有剪黏龙凤、花鸟、演义人物等装饰。左右护室建筑皆为硬山马背,右护室供奉昭忠祠余神,左护室供奉观音。庙内有百年历史的光绪皇帝御赐「灵昭佑诚」匾额一方,及记载建庙、妈祖田缘由的原始石碑。
【古蹟位址】台东市中华路1 段222 号
【登录时间】2003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