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基隆二沙湾炮台

基隆二沙湾炮台
2011-12-03 09:46:43   来源:   点击:

    (1840年,台湾基隆~)国定古蹟,清领时期基隆重要海防炮台,又称海门天险。清廷为防止英军入侵台湾,於1840年(道光20年)在鸡笼(今基隆)港口门的山上所建造的海口防御炮台。

    鸡笼为台湾北部重要门户,与沪尾(今淡水)同为货物吞吐良港,也是海防重要据点,荷西、郑氏及清领时期,均建有炮台以资防守。

    道光年间,英国人为采购煤炭,觊觎台湾。当时闽浙总督邓廷桢为加强东南沿海的海防,特命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及兵备道姚莹,严加防守台湾南北口岸。

    位於鸡笼口门的二沙湾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宛如海门天险;当时建有炮墩8座,配2,000筋炮2尊,1,500筋炮2尊,1,000筋炮4尊,500筋炮2尊,并派头围守备许长明率80名官兵、鸡笼汛把总150名官兵共同镇守。

    1841年,英国船舰纳布达号(Nerbudda)进犯鸡笼,轰击二沙湾炮台,兵房一间损毁。台湾道(最高军政首长)姚莹指挥艋舺营参将邱镇功及守备欧阳宝,发炮还击,终使英舰桅折索断,出海时触礁沉没,死伤无数。

    1884年(光绪10年)清法战争,法军攻占鸡笼,多数炮台被毁,二沙湾炮台的城门及城墙仍然保持完整。战争结束後,刘铭传监於海口防御的重要,在台湾南北修造炮台10处,於1886年兴工,德国人鲍恩士(或作巴恩士,原名Lieut. Max E. Hecht)督造,用外洋铁水泥层累坚筑,并仿外洋图形建造兵房,购买洋炮31尊,分别安设於各炮台。

    日治时期(1895-1945年),基隆与澎湖岛列入要塞地带,二沙湾炮台与日本人所建大武仑炮台、杠子寮炮台、深澳坑炮台、社寮炮台等成为共扼基隆港门的炮台。国民政府迁台後,二沙湾炮台归军方管辖,但因年久失修,逐渐没入草莽中。1975年再度被发现而加以重视。

    历经1979年与1989年两度维修,位於基隆市中正路大沙湾民族英雄墓对面山岗上的二沙湾炮台,1983年经内政部公告为台闽地区第一级古蹟。现存这座以石造为主的海防炮台,台内墙垣、兵房、弹药库等多用当地砂岩垒砌。长方形的入口城门,中央砌成圆拱形城门洞,城顶安雉堞,城门上阴刻「海门天险」四字,说明当年位势之险要。

    中文关键字: 鸡笼 , 海门天险 , 古蹟 , 鲍恩士 , 铁水泥

    英文关键字Lieut. Max E. Hecht

    参考资料

    1. 姚莹。1960。《中复堂选集》。「台湾文献丛刊」83。台北:台湾银行
    2. 「基隆要塞筑城史」。收於《现代本邦筑城史》,第二部第九卷。(未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寿山岩观音寺
下一篇:垂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