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关丈夫、国分直一
- 1949〈台中县营埔遗迹调查豫报〉,《台湾文化》5(1):29~34。亦收於谭继山译《台湾考古志》pp103~111。
- 1954〈台湾先史考古学における近年?工作〉,《民族学研究》18(1/2):67~80。
- 宋文薰
- 〈台中县营埔遗址发掘遗物之整理研究〉,《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年报》6:273~274。
- 1980〈由考古学看台湾〉,收录於《中国的台湾》: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 宋文薰、尹建中、黄士强、连照美、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 1992《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中国民族学会专案研究丛刊(一),内政部、文建会委托,中国民族学会执行。
- 黄士强、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 1993《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一期研究报告》,内政部委托,中国民族学会执行
- 黄士强、刘益昌
- 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与整修建议》,交通部观光局委托,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执行。
- 臧振华、刘益昌、陈仲玉
- 1995《台闽地区考古遗址:台中县、台中市》。内政部委托,中研院史语所执行。
- 刘益昌
- 200
本遗址於西元1943年1月为国分直一调查大肚丘陵西缘和北岸时所发现。1943年至49年间,国分多次调查并进行试掘,取得彩陶、黑陶及鼎足等遗留,认为与大陆北方的黑陶文化有关。1964年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宋文薰和张光直进行发掘。1987年刘益昌进行调查,1992年宋文薰等执行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计画时曾进行调查(刘益昌负责)。1994臧振华等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计画再次调查。
本遗址陶器以灰黑色夹砂陶及泥质陶为特徵,亦有红褐色系夹砂陶。器形有侈口罐、钵及三足鼎形器等,也有陶环、器盖、圈足、鼎足等残件。常见圈点纹、弦纹、山形圈纹、羽纹、贝纹等多样化纹饰。石器则有大型石犂、石斧、石锛、石铲及少量玉器。遗迹有灰坑,另外曾在陶片上发现过稻谷的遗痕,经日本学者长重九监定,属印度亚种的栽培种。
本遗址碳十四定年结果为2970±80 B.P.、2810±199B.P.、2250±60B.P.,大约可界定为距今3500至2000年前的遗址。由於发现时间早、内涵完整,故成为西海岸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黑陶文化代表性遗址,1950年代宋文薰、张光直称「大甲台地第一黑陶文化」,1960年代称「营埔水平(Ying-p'u Horizon)」,现定名为「营埔文化』。从稻谷遗痕和板岩石刀中可推断当时已相当倚赖稻作农业,同时渔猎收获仍是重要的食物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