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镇邦
- http://www.fcu.org.tw/~cblee/visit/2004b/ymm/article/liu-intro.html
- 台湾寻根网
- http://genealogy.hyweb.com.tw/ancestral_shrine_view.jsp?xml_id=0000305718&no=04007
- 3.http://www.e-kin.com.tw/cc/hist/g/g11k1a.htm#
- 4.新竹县政府网站;http://www1.hchg.gov.tw/
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刘宅进行整修,由刘氏後嗣亦为着名匠师的刘福清主持,加建左右三杠横屋,共费时十年,成为「二堂六横式」的平面格局,共计九十九间室,建筑基地面积约三万平方公尺,规模宏大,显示刘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民国七十二年为纪念被刘氏後裔奉为开基祖的刘瑞阁,子孙出资兴建一座规模宏大、景观壮丽的家族墓园,命名为「瑞阁圃」。刘氏祖训规定迁居他乡立业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刘姓家族遂以此祖堂为凝聚全家族精神之所在地,并订每年农历正月四日为春祭、八月二日为秋祭列祖列宗之日,是时千人共同祭祖之盛况,可谓新竹县客家亲族伦理文化之代表。
新埔上枋寮刘宅,座落於新竹县新埔镇上寮里,建筑方位坐东北朝西南,原是一座二堂六横的合院式宅第;近年因为右外横屋改建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而使平面呈今日二堂五横形式。堂屋面宽达五开间,前堂中央三开间为门厅,是祠堂的总门面,外侧两开间为通道式的过廊。进入门厅後为中央的天井,两侧加迥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间,提高了正堂的仪典性,也让公私空间有明确的分际。厅堂中央供奉祖先牌位,最早的神龛相传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瑞阁之妻詹氏携子渡海来台时所置,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时才改置较大的神龛,厅堂内悬挂「克绳祖武」匾额,教育子孙不忘祖训。而堂屋两侧的横屋则为生活的基本空间,由层层横屋与门厅围成的大禾埕,是刘家人生活的重心,作为族群生活、节庆、产业等等活动之进行。
刘宅的特色在於其同时兼具有三合院与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整体建筑保持屋顶旁低中高,层层升起之形制,充分表现建筑空间的尊卑伦理,中央的四合院强化了祠堂空间的重要性,也同时满足了私密性与防御性的需求,这种子孙围绕着宗祠居住的建筑环境,无形中让客家人的家族观念不断地强化与传承,这也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一。
在建筑构造上,刘宅只有入口门厅屋顶使用起翘昂扬的燕尾脊(翘鹅),其余都采浑厚的圆头马背(栋头),两种屋顶构成明显的对比。墙体则采用就地取材的鹅卵石、斗砌或平砌红砖及白灰粉刷的构造技巧。厅堂的山墙使用「穿瓦衫」,以瓦片保护墙内的泥砖。刘宅的窗子以砖砌的直棂式为主,厅堂出现竹节式窗棂与泥塑的钱纹圆窗,左右侧门则为半圆拱形的弯光门。另外墙面还以书卷形的彩绘装饰,上书「礼门」、「义路」、「竹报」、「平安」,充分显现教化与祈福的愿望。
综观刘宅之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装饰,充分体现台湾传统历史人文与亲族伦理文化,并呈现古建筑艺术传承之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