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文薰、尹建中、黄士强、连照美、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 1992 《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第一阶段研究报告》。内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民族学会执行研究报告。
- 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 1995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硏究计画(第三期) 》。台北市:内政部。
- 臧振华
- 1999 《台湾考古》。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此遗址由刘益昌先生於1982年发现,并於1992年调查,1995年则因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计划而再次进行调查,此外无其他更进一步之研究资料。
遗址内遗物分布状况以聚落西侧区域分布较为密集,出土遗物在陶器部分包括灰黑色陶、灰褐色夹砂陶,石器部分则有磨制锛凿形器、磨制石刀、网坠、打制斧锄形器等,1992年调查资料中尚纪录有玉锛。由出土遗物判定遗址所属文化为营埔文化,年代约为距今3000至2000年前,是营埔文化代表性遗址之一。营埔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於台湾中部大肚溪和浊水溪中下游一带的丘陵与河阶地上,由於分布范围广,各遗址间变异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与钵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种类也相当繁多,包括石镞、石锛、石刀、石锄等。
保存状况方面,从1995年普查资料可知,遗址所在之台地已因当地农民种植果树,成为阶梯状果园,部分地区并有旱田与少量建筑物,除此部份之破坏外,其余区域保存尚完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