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ulture.gov.tw/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18/today-taipei9.htm
- 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669193&CtNode=41465&mp=100021
李临秋先生为「望春风」、「四季红」等多首台湾着名歌谣的作词者,系台湾流行歌谣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其创作亦为珍贵之无形文化资产。本建物作为名人故居当可展现其历史及艺术价值。
李临秋,1909年出生於台北牛埔庄,为现今的双连附近,李临秋的祖父早年卖油品为生,因常有农人拿米来交换油,後来便改成开辗米厂,生意相当好,而李临秋的父亲是家中独子,备受宠爱,又因家境优渥而饱读诗书,李临秋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进入台北市大龙峒公学校就读,直至1922年毕业。
1925年,李临秋十六岁时,因父亲交游广阔,四处为人作保,使得辗米厂在帮人作保下而被查封,财产也一夕没了,而他也被迫在公学校辍学,边工作边念书,才完成高中学业。房子被查封後,李临秋只好向有姻亲关系的「锦记茶行」借房子住,以安顿家人,他自己也进入了「高砂麦酒株式会社」(即战後改称「建国啤酒厂」)当三个月一聘的临时工友,当时月薪12元。
当了一阵子的临时工友後,李临秋转入永乐座戏院当「茶房」。当时,观众凭着票根,就可免费喝茶,桌上有一壶茶水,「茶房」必需在电影开演前及中场休息时,提着一大壶开水帮观众冲茶。
当时的电影还是默片时代,解说剧情需要「辩士」和三人一组的「乐队」,而辨士主要工作就是现场的旁白配音员,当时永乐座最有名的「辩士」是詹天马,乐队则以王云峰为主。
有次詹天马读电影脚本,读到一个不常见的字,周遭没有人知道该怎麽念,只有站在身後的李临秋告诉他怎麽念,并且立即说出该字的意义,让詹天马惊讶於这个年纪轻轻的「茶房」,居然满有文学造诣,因此鼓励他试着写「剧本」和「本事」。「剧本」就是将电影的口白、音效誊写出来给辩士和乐队,以供解说时参考;「本事」则是电影剧情大纲和歌词,当时看电影的观众都会拿到一张电影「本事」,藉以了解剧情。从此,李临秋的工作也从「茶房」升格为「文书」,後来,林临秋更有了机会替电影宣传歌曲作词。
1934年,李临秋便为在台北永乐座上演,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张织云主演的〈忏悔〉电影,填写歌词,并由洋琴高手苏桐谱曲,纯纯主唱,是古伦美亚唱片发行,其中一段歌词写着「忏洗前非来归正,去暗投明是正经,人无随落歹环境,不知何路是光明。」
林临秋的么子李修监说,李临秋创作出来的歌词通常会先念给没读过书的妈妈和阿嬷听,如果连阿嬷都能了解歌词中的含意,这样就表示大家都可以听得懂,而正是李临秋要的效果。
李临秋为电影宣传写过的歌词除〈忏悔〉外,还有〈倡门贤母〉、〈人道〉、〈一个红蛋〉等等。而除了电影宣传曲外,他的第一首创作歌谣〈望春风〉,也是在此时写出的。
〈望春风〉是李临秋於日治时期昭和8年(1933年)创作出的,该曲则是由邓雨贤作,其词的创作灵感来自西厢记里的一首诗:「隔墙花影动,疑似玉人来。」用以描写少女们情窦初开,心动又羞涩的情怀,特别是其中的一段歌词「十七、八岁未出嫁,见着少年家」,李临秋还特意交代要唱做是「当(ㄉㄥ)着少年家」,表不期而遇、巧合邂逅的意思,而四目相对更隐含着「电到」的寓意。〈望春风〉传唱了七十几年的了,至今仍被大家深深喜爱,特别是歌词内容多来自於自己生活经验的连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甚後来,该歌还被广泛引伸为被殖民的台湾人民盼望春风的一种心理象徵。
李临秋创作〈望春风〉当时仅有25岁,其用字虽浅显,但情意真切,更深刻地描述当年的生活,并带着浓烈的动人情怀,其中还有不少语汇间接记录了创作的日治时期的庶民生活语言与样貌,所以李临秋的歌词在市场的认同度很高,他也因此开始参与台语歌曲的流行年代,出版过的作品有80多首,包括〈四季红〉、〈补破网〉、〈相思海〉等经典歌曲,再加上没有出版的作品,共有180多首台语词作。
同年,李临秋的祖母过世,因家道中落没钱办丧事,李临秋不好开口向唱片公司借钱,因此写了好几首电影宣传曲的歌词,拿去古伦美亚唱片,以一首五元的价格,典当给唱片公司,先拿到钱办丧事要紧。而当时的古伦美亚唱片的日籍老板柏野正次郎也明白李临秋的处境,通情理地接受他这史无前例的「典当歌词」要求。
李修监也说,过去史料都记载他父亲李临秋到永乐座戏院当茶房,帮看电影的观众倒茶水,後来因「望春风」一曲的歌词爆红後,一路在永乐座戏院当到主管职,但是根据李临秋的自传,他三进三出永乐座,都是为了进修苦读。李修监认为尽管李临秋生平创作出不少佳作,可是却不曾以创作为业,也未将创作看得很严肃,比较像是在赚点「喝酒钱」。
从写电影主题曲的歌词开始,到成为古伦美亚唱片公司的专属作词家,李临秋在当时的歌坛很有名气,却仍将写词当作兴趣和副业,直至1950年代,李临秋跨足电影事业,拍摄台港合作的歌唱剧,可是不幸投资失败,因此在他52岁时,为了偿还负债将故居的1楼店面卖掉,全家搬到2楼居住,开始写履历求职。
李临秋故居是一间不起眼的二层楼木造的闽南式家屋,有着独特的竹节造型水泥排水管,二楼外墙是陈旧的红砖及木窗,虽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在古老的木制框架中却深藏着许多故事。
李临秋故居的建筑体约在1920年建造的,原是大稻埕茶商陈天来家族的房产,当时家道中落的是李临秋家族因需一栖身之处,故由李陈扁开口请陈天来帮忙,一直至1953年李家才买下这栋楼房,李临秋也一直住在这里直到过世。
李临秋的最小儿子李修监在2009年李临秋百岁冥诞时,将李宅稍作整修,作为故居展示,一楼由台北市政府辟为小型公共艺术表演空间,二楼则是家属自行整修,展示李临秋作品手稿及生活起居器具。
由於该栋建筑物属两层楼的木造闽南式家屋,加上没有更动过结构,且屋内木头梁、红色的地砖和木头楼梯等状况都保持很好,约20几坪大,目前开放了前厅和卧室供民众参观,并展示了许多当时李家早年使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米筛、谢篮、熨斗、碗橱等放置在前厅角落,卧室里则摆放阿嬷的床铺、妈妈的梳妆台,还有当年开米铺用的钱柜和升、斗,墙上更挂着李临秋年轻时的老照片和创作手稿,更有〈望春风〉的商标登录证。
李临秋故居前厅三扇长窗仍然维持上下开法,仅一扇是照传统新作的,天花板也用台湾杉木复旧,最特别的是1楼通往2楼的楼梯有着楼梯盖,并具有用来防盗的「四两拨千金」扣栓。
神明桌前那个座位,正是李临秋的创作基地。李修监说,其父亲常在深夜写词,习惯要有夜来香和红露酒陪伴,李临秋虽不会弹奏乐器,但其歌谣创作的好友们却总带着乐器来家中作客,把酒言欢中亦有悠扬歌曲传唱。?
中文关键字: 李临秋 , 望春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