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归仁八甲遗址

归仁八甲遗址
2011-12-03 14:47:33   来源:   点击:

    八甲遗址位於台南县归仁乡八甲村、七甲村与关庙乡下湖村三村交界处,地理区属於嘉南平原─中洲台地河阶地,海拔高度约19-21m,在八甲村北方约200m之许县溪畔,土壤属於砂页岩冲积土。1971年林正宏先生采集标本寄给台湾大学人类学系,1972年林正宏先生与张光直、黄士强教授前往调查,1974 年,黄士强教授和罗世长先生又再度前往调查。从采集得的考古器物和生态遗留,具体地证实了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在台南地区的发现。1991年黄士强、李德仁、陈有贝先生再度前往调查,在八甲村北果园边发现贝与大坌坑式绳纹陶,1992年黄士强教授等人再次调查时,在七甲村村办公处附近工程挖出断面上发现大坌坑式绳纹陶与贝塚。

      遗址中有两层文化层,一为大坌坑文化;另一为黑色陶文化层,可能属於大湖文化,遗址因溪床堆积深厚,大湖文化层在地表下约1m,大坌坑文化层约在地表下6-8m。下层的大坌坑文化遗留,与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遗址、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同属於大坌坑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留,此层发现有贝塚,陶器以粗绳纹陶为主,常於口缘或肩部以下通体施纹,手制、质地较松软,火候不高,器表之颜色变化大,器形有罐、碗等,纹饰及形制皆为典型大坌坑式,但较大坌坑及凤鼻头者进步,陶器的形制及纹饰显得复杂;石器方面有打制与磨制斧锄形器、磨制锛凿形器、镞形器,石器类型也较繁多;另有骨尖器,亦出现了贝塚。年代约距今6000~5000年之间。其绳纹陶文化较为进步,可能为大坌坑文化之晚期,由出土的陶石等遗留,推测当时人已知农耕,其耕作型态属於刀耕火种的游耕阶段,种植根茎类作物;而狩猎、渔捞和采集才是其主要的生业活动。而根据其他地区的大坌坑文化遗址,当时人的聚落主要分布於海边或河边阶地,属小型的定居聚落型态。

    参考资料

    1. 黄士强、刘益昌
    2.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份》。交通部观光局委托,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3.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台南县、台南市》,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研究,1994年6月30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次间
下一篇:樟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