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中有两层文化层,一为大坌坑文化;另一为黑色陶文化层,可能属於大湖文化,遗址因溪床堆积深厚,大湖文化层在地表下约1m,大坌坑文化层约在地表下6-8m。下层的大坌坑文化遗留,与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遗址、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同属於大坌坑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留,此层发现有贝塚,陶器以粗绳纹陶为主,常於口缘或肩部以下通体施纹,手制、质地较松软,火候不高,器表之颜色变化大,器形有罐、碗等,纹饰及形制皆为典型大坌坑式,但较大坌坑及凤鼻头者进步,陶器的形制及纹饰显得复杂;石器方面有打制与磨制斧锄形器、磨制锛凿形器、镞形器,石器类型也较繁多;另有骨尖器,亦出现了贝塚。年代约距今6000~5000年之间。其绳纹陶文化较为进步,可能为大坌坑文化之晚期,由出土的陶石等遗留,推测当时人已知农耕,其耕作型态属於刀耕火种的游耕阶段,种植根茎类作物;而狩猎、渔捞和采集才是其主要的生业活动。而根据其他地区的大坌坑文化遗址,当时人的聚落主要分布於海边或河边阶地,属小型的定居聚落型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