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由金子寿卫男发现,1940年8月17日国分直一等试掘,其根据陶器性质,将茑松遗址划为南部史前文化最晚一层的赤色粗面陶器时代。1978年、1979年1-2月及1980年、1985年2月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黄士强教授等再度进行试掘。遗物主要为红褐色或橙色系素面陶,含细砂或泥质,为手制,少部份有圈点纹、贝印纹、刺点纹、指甲纹等,器形主要为钵与罐,其他部位可见有底部把手、穿孔矮圈足、平板状与浅盘状陶盖,另有少量的磨光灰黑色或橙色细泥陶。此外出土大量的纺轮、网坠、陶珠、陶支脚、陶盖、鸟头状陶器、陶环等。石器方面有石锤、砥石、石环、石珠等。另有尖形、凿形、或装饰用的骨角器,兽骨出土很多,在贝塚中保存情况良好,以鹿、猪为多。其他遗物尚有断面呈新月形的玻璃环,片状与铁钉状铁器,贝饰等。遗址中并见有贝塚、火塘、木炭等遗迹,石器极少是本遗址的特色。茑松文化为南部地区最後一层史前文化,其主要遗址有台南县永康市茑松、官田乡乌山头、高雄县的湖内、小冈山、覆鼎金。过去在茑松遗址曾发现到一颗穿孔的人类下颚骨,金关丈夫认为其应为铜锣的把柄,菲律宾北部的原始民族曾用人的下颚骨做为铜锣把柄,这与猎头习俗有关。之後在遗址不同地点与层位发现了人的头盖骨、牙齿、肢骨等,分布零乱,显示非正式墓葬,推想可能与猎头风俗有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