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古蹟园区http://www.tshs.tpc.gov.tw
- 八庄大道公http://www.918.org.tw
- 台北旅游网http://taipei.mmmtravel.com.tw
- 公共图书馆资讯服务网http://plisnet.ntl.gov.tw/09a-1.asp?link_id=506&id=85
龙山寺的信徒主要是泉州的晋江、惠安、及南安等俗称「三邑」人士,虽说观音信仰为中国普遍信仰,但在泉州仍有强烈的地缘色彩,也即是在台湾仍是以来自三邑人士较有可能建造「龙山寺」。其中最早创建的是台南龙山寺 ( 雍正年间 )、其次是凤山龙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龙山寺(乾隆三年)、鹿港龙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龙山寺(咸丰八年)。而淡水龙山寺位在淡水老市场内,主祀观音菩萨,配祀妈祖和注生娘娘。同治4年(西元1865年)、光绪2年(西元1876年)等,曾经数次修缮,大都能保留原有风格。光绪十年(1884)爆发清法战争,相传在战争期间观音菩萨显灵,保佑淡水居民平安无事,事後巡抚刘铭传奏请光绪皇帝颁赐「慈航普度」匾额感谢神恩。惜自光复以来,因管理不善,庙地四蹙,殿宇年久失修,颇见残破。民国70年(西元1981年)慧心法师发起修建,历时数载,稍复旧观,但已难得昔日风光矣。今寺内尚有赖後人善加维护珍惜。
传统建筑空间,往往面积越大,即表徵地位越具崇高性。淡水龙山寺正殿屋宇最高,三川殿次高,最後为左右过水廊及近年所建的拜亭,从中显示其最尊之空间地位。淡水龙山寺,坐西朝东,是一座风格古朴造型简洁的三开间两殿两廊式建筑。前殿正脊三段构成,正面装修全用观音山石材,光绪二年所立的龙柱,龙首张口但左含珠、右不含,形成一特色。另一个较特别的是淡水龙山寺位於老市场内,沿街面连幢住商混合「街屋」区,主要形成原因多因市街形成初期,沿街面土地分割界限所造成的模式。多呈前後进深长而面窄的情况,并两侧有邻房紧临,甚至成为共同壁。寺的东面入口与南面清水街侧壁,长久以来都已为固定摊贩所据,使原本路宽狭小的清水街,成为摊贩汇集的市场,而各摊位都各自设遮阳避雨蓬一路紧连相接,使清水街犹如不见天日的「暗街仔」,虽对当地环境卫生造成部份影响,但此种「暗街仔」特殊街道景象在台湾已不多见。
淡水龙山寺是典型的两殿两廊格局,但纵深比一般寺庙的比例长(12×35M),是属於清中叶时期的寺庙。由外面步入,正殿奉祀观音佛祖,右祀注生娘娘,厅上并有咸丰八年重修时所立的「安平宝筏」古匾,右侧墙壁有咸丰八年、光绪乙酉年石碑各一。但由於缺乏妥善管理,以致造成交通阻塞,无法容纳太多人,以致逐渐没落,经过最近一次整修,庙貌一新,古意却也尚失不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