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清水牛骂头遗址

清水牛骂头遗址
2011-12-03 14:55:28   来源:   点击:

    牛骂头遗址位於大肚台地-山腰缓坡上,详细位置为台中县清水镇鳌峰山上台中港特定区市镇公园内,经纬度为N24°16’15”  E120°34’22”。先前日治时代兴建清水神社时破坏了中心部分,战後陆军营区兴建水池时又破坏部分,现为县政府文化局设立「牛骂头遗址文化园区』,设法保存及展示其内涵。遗址南北长500公尺,东西宽约300公尺,海拔高度约20~60公尺。

    牛骂头遗址最早为西元1943年国分直一於沿大肚溪沿岸及丘陵西麓调查时发现。战後,刘斌雄分别於1950、1954及1955年进行三次试掘,判断该址有绳纹红陶、黑陶及方格纹灰黑陶三个文化系统。1972~73年张光直主持台湾省浊水大肚两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画时,何传坤在此进行五次调查,并有Robert .E. Dewar进行试掘。1980年黄士强、刘益昌执行全省重要蹟勘察计画调查。1992年宋文薰等执行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第一阶段研究时调查(臧振华负责)。1993年黄士强等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一期亦进行调查。1994年臧振华等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计画再次调查。2001年刘益昌执行牛骂头遗址资料蒐集研究计画案下曾进行试掘工作。

      本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四层:由下而上的第一、二层以绳纹红陶为主,早期并有大坌坑式绳纹陶。器形以罐形器为主,另有少许钵形器及陶环,石器有石镞、石凿、石斧、石刀等。第三层为过渡期,绳纹红陶骤减而黑灰陶显着增加,器形与前期同,石器有打制石斧。第四层几无绳纹红陶,惟有素面红陶与黑陶,而以黑灰陶为主流,红陶器型与前期同,但黑陶以钵形器为主,并常见圈点纹装饰。陶器材质有夹砂及泥质陶,纹饰除绳纹与素面外尚有圈点纹等(尚见圆凸点纹、条纹、方格印纹、栉纹、篮纹、隆起纹、划纹等纹饰),制法兼有手制与轮制。石器有磨制斧锄形器、打制斧锄形器、磨制锛凿形器、磨制石刀、磨制矛镞形器、石斧、石锄、石锛、石镞等。

      本遗址定年结果约为4500~3500B.P.。较早之研究结果,张光直曾界定它为龙山形成期文化中早期的红陶文化,与青莲岗文化有类似处;宋文薰、连照美认为,龙山形成期最早可定为「牛骂头相」。目前一般认为,此文化农业发达,应为大坌坑文化发展演变而来,而与同时期但属於南部地区的牛稠子文化应有相当程度往来,也可能与营埔文化有密切关联。此遗址被视以绳纹红陶为特点的「牛骂头文化』之代表性遗址。

    参考资料

    1. 宋文薰、尹建中、黄士强、连照美、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2. 1992 《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中国民族学会专案研究丛刊(一),内政部、文建会委托,中国民族学会执行。
    3. 何传坤
    4. 〈台中县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县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调查报告〉,收於张光直编《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考古调查报告》pp20~64。台北:中研院史语所。
    5. 2000 〈认识台湾中部地区史前文化〉,收於《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简讯》147期2版。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6. 2003 〈从台中公园出土遗物浅谈中部牛骂头文化〉,《失落的史前惠来人-重现科博馆特展》进阶阅读资料之二。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7. 臧振华、刘益昌、陈仲玉 等
    8. 199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台中县、台中市》。内政部委托,中研院史语所执行。
    9. 黄士强、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等
    10. 1993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一期研究报告》,内政部委托,中国民族学会执行
    11. 刘斌雄
    12. 〈台中县清水牛骂头遗址调查报告〉,《台湾文献》6(4):69~83。
    13. 刘益昌
    14. 1999 《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区的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淡水公司田溪桥遗迹
下一篇:清代机器局第一号工场遗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