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恭立撰【高雄县政府,《发现古蹟之美》p.98】
- 李允斐着 《高雄县县定古蹟弥浓东门楼及金瓜寮圣蹟亭调查研究与修复计画》
清乾隆元年(1736),中国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人,林丰山、林桂山两兄弟来到台湾,领导因水患所苦的里港庄武洛之同县移民40余人,渡过荖浓溪来到美浓庄西北侧灵山、双峰山及月光山麓一带开垦抚地。然而当时遇到「生番」的抗争及饮水的不便,移民们历经艰辛垦业稍有成果之际,乃於现今的位置建立了永居之地,聚集24户命名为「弥浓庄」,而美浓第一街「永安街」也随之诞生。
清代时期,美浓庄周围环种两道刺竹林做为双重防御,在四个方向各设有栅门以供进出之用。东栅门为通往东边龙肚庄的要道,清乾隆二十年(1755),在村庄四周筑栅架炮时,建有四栅门中唯一的城门楼。东门楼位於美浓镇永安路末端,矗立於贯穿庄头庄尾的主轴线上,见证美浓庄开庄的历史。当年为抵抗外人入侵而建盖。历经几次战乱,於清领、日治、国民政府数次政权转移期间,有过几次修建,目前保存完整,周边旧有道路及景观及邻近地区仍保有部分原有面貌。
清际,东门楼不但有防御作用,而且阁楼上供奉文昌帝君、太白星君,和关圣览读春秋的石雕像,以勉励弥浓地区子弟学文习武,做个智勇双全的人。清道光九年(1829),竹头背庄民黄镶云中进士,衣锦还乡,由东门进庄,并为此楼挥毫书写「大启文明」四字,雕刻置於门楣之上。而後有一位福建龙泉寺名僧云游来此,也在门楼添上一幅对联,词曰「旭日迎门早,春风及第先」。
不幸的是该城楼各种寓意非凡的石雕、建筑,挡得住早期入侵者的刀枪棍棒,却承受不了炮火无情的摧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末,日将乃木希典率兵攻打美浓,用炮轰城时,惨遭击毁。日人将其改建成一座钢筋水泥的三层式防空监视。民国四十六年(1957)间,镇民恢复原来的龙门凤缘屋瓦,并於门楣上,重新悬挂一方模仿当年城楼上嵌置「大启文明」匾额。
弥浓东门楼经日治时期重新改建後,除屋顶的式样已非日治时期的钟楼外,二楼檐廊的圆柱也是後来所建。在造型部分东门楼已偏属於城门式样的造型,且因沿用日治时期的钢筋混凝土所造的基座与结构,所呈现的门拱则是少见的方形入口式样。楼梯部分连同扶手亦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从日治时期至今皆未改其形貌。而柱式方面,整体柱头较偏西式柱式(埃及柱式)的作法,这也是美浓地区水泥柱头普遍作法。柱身部份则以垂直方式做不规则刮痕,以仿木柱形貌作传统语汇。屋顶改建当时延续清治时期栅门的意义,并加上传统歇山顶的形制於上,於现今环境氛围上则呈现着一种独特迥异的特殊景观。
高雄县政府在民国八十九年(2000)指定东门楼为县定古蹟,并进行调查研究与修复计画,也积极将四周错综复杂的电线、电缆设法移除,还给东门楼一个乾净的面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