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古蹟园区http://www.tshs.tpc.gov.tw
- 八庄大道公http://www.918.org.tw
- 台北旅游网http://taipei.mmmtravel.com.tw
- 公共图书馆资讯服务网http://plisnet.ntl.gov.tw/09a-1.asp?link_id=506&id=85
西元1900年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乃将校长重任交与吴威廉牧师。西元1914年4月4日,牛津学堂由淡水迁到台北上课,原址由加拿大母会创办淡水中学校。从此以後两校各自发展为台北神学校及淡水中学。西元1925年淡水中学校舍完工後,才迁往现址上课。原址改为淡水女学校宿舍。西元1931年-西元1937年神学院迁回,西元1937年-西元1965年由淡江中学使用,西元1965年淡专成立纳入校园。牛津学堂在当时扮演的教会教育的重要性,是教会教育的开端,它是「台湾神学院」、「淡江中学」(西元1914年创校於此)和淡水工商管理学院的摇篮地。清咸丰年间,由於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淡水亦为其中之一,台湾与外国贸易转盛,而西方之天主教及基督教亦因而传入。同治11年(西元1872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马偕博士来淡水传教,为台湾北部基督教传教之始。马偕精通医术,常藉传教之便,为病人义诊,颇得当地人敬重。终其一生,在教育、医学、传教等方面贡献颇多。
理学堂大书院的建筑特色,是极有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筑,建筑匠师因复杂无法沟通时,则削蕃薯示范,并以糯米乌糖,石灰与砂相拌代替水泥,为四合院格局,三开间主屋,左右为护室,门楣为观音山石,题有「理学堂大书院,Oxford College 1882 」。这里与英国的牛津大学无关。西元光绪六年(西元1880年),马偕返回加拿大渡假,在故乡安大略省牛津郡募集资金建造校舍,次年,集资六千多美元返回淡水,建造「理学堂大书院」,於光绪八年(西元1882年)竣工。书院方位坐北朝南,东西长76尺,南北长116尺,所有砖瓦都由厦门运来,以三合土做为粘合料使用。此建筑为外人在台湾施新式教育之滥觞,而且看似西方教堂,宽则仍具中国四合院色彩,第二落房屋已於数年前拆除,现为淡水工商管理学院校做为总务处、校牧室、礼拜堂及马偕纪念馆。此後成为教会培育传教、医疗和教育的基地。中西合璧建筑是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马偕博士亲自选地,设计、督工。四合院大厝,两进两护龙;西式圆拱形〈雨庇〉的门窗和百叶窗。正门前有传统民居「凹寿」的前廊;而前檐却有西式「女儿墙」的做法。台湾红瓦斜屋顶;却有西式气窗─「老虎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