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县政府(1999),<彰化县文化休闲导览手册>,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出版。
- 走读台湾http://readtw.ncl.edu.tw:8080/index.jsp
- 台闽地区古蹟资讯网http://min.cro.cca.gov.tw/index.htm
【古蹟类型】祠庙
【古蹟等级】第三级古蹟
【兴建年代】清光绪13年(1887)
【古蹟建造者】吴德功,蔡德芳等筹建
【位置】彰化县彰化市卦山里公园路1段51号
【历史沿革】
座落於彰化市卦山里公园路1段51号,八卦山脚下,属三级古蹟,为台湾现存唯一单座独立的崇祀节女孝妇祠堂,清领时期一般都是矗立贞节牌坊,彰化节孝祠实具有全台首例之稀少性价值,建於清光绪13年(1887),原址於城内城隍庙东侧,旧彰化合库处,落成之後不久,乙未战争爆发,抗日义军在彰化八卦山和日军发生激烈战役,义军死伤惨重,彰化城陷,节孝祠亦遭战火波及而严重受损,「祠中木龛、前後门扇,荡然一空」。
幸赖新建不久的节孝祠「祠宇坚牢」,至大正8年(1919),「几经风雨剥蚀,庙貌依然无恙也」。明治33年(1900)时,曾礼请彰化厅长须田纲监将县志内记载之节孝,以及同治、光绪朝请旌之节孝名录,重新登录於牌位,并同时整修前殿檐柱,春秋二祭时,由台中厅长赐祭粢金五圆。大正8年(1919),吴德功曾将节孝名录加以辑录,成《彰化节孝册》一书。
大正12年(1923),彰化市因实施都市计划,拓宽道路而使得节孝祠易地重建,从原来城隍庙东侧侨迁至现址,计工费金八千元,新祠多袭用旧材,并由鹿港贡生蔡谷仁(蔡德芳之子)立「重建中部节孝祠碑记」记之。光复後,节孝祠不再接受入祀,又因乏人管理,以致逐渐破败,至民国73年(1984)始由政府编列为第三级古蹟,开始进行调查、保护措施。
【建物特色】
彰化节孝祠坐东偏北四十度,祠的平面为四合院,两殿两廊式,正殿前带轩。两侧各有耳房各一间,正面辟门窗,形制不合传统作法,似为迁建时改变。彰化节孝祠在栋架风格上属泉州式,前殿面宽三开间,进深三间,使用「九架四柱」的栋架,架内二通三瓜,但中脊桁之下不施瓜筒,是以「骑梁栱」直接叠斗。前步口有二架,步口通梁上置狮座,前「外寮」用莲花吊筒。後步口有二架,步通上置瓜筒,後「外寮」以梁头及丁头栱支撑。前殿栋架最大的特徵是中脊桁及前後二架的叠斗中,束随作成斗座,此法不但可以稳定叠斗,亦可微调高度,称为束随垫高法。
前殿牌楼的中港间门楣上先置「楣引」,其上再置「斗抱」,其上再置三弯枋、联栱、雕莲花纹的连圭枋及另一层斗抱才顶住「桁引」及桁木。拜亭牌楼屋架使用弓形寿梁,梁上直接置一斗三升以承桁木。正殿前步口设卷棚,置暗厝,架内二通三瓜,大通叠四斗,有所谓的束随垫高法。二通只叠二斗。在正殿有後点金柱向次间移位一公尺余,是台湾罕见的「移柱法」。两廊屋顶较低,使用四架卷棚顶,栋架简洁,比例均称美好,童柱使用「尖峰筒」,檐口用「捧前桁」,外缘削平代替封檐板,出屐下支以「草尾栱」,省却斗位。
彰化节孝祠建筑格局严谨、造型优美雕工精致,彩画出自鹿港名师郭新林手笔,其木结构采用罕见的移柱法,在台湾建筑史上深具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