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明治32年(1899),台湾阿里山被发现蕴藏丰富的森林资源,日本政府即开始研拟相关开发计画,并着手进行相关制材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位於阿里山下的嘉义市则开始动工兴建「嘉义制材所」。大正元年(1912)五月,阿里山林场正式开始进行伐木作业,同年12月嘉义至二万坪间森林铁道竣工,即开始将原木自阿里山运出。「嘉义制材所」於大正3年(1914)开始进行制材作业,为台湾当时最大的制材生产基地。
昭和16年(1941)嘉义发生大地震,制材所原钢筋混凝土造的工厂建筑因而严重损毁,後改以木构造重建。战後,「嘉义制材所」改称「第一制材工厂」,也就是後来的「嘉义竹材工艺品加工厂」。民国52年(1963)玉山林管处阿里山工作站结束直营伐木作业,相关业务单位包括制材工厂相继被裁撤,自此曾经繁华鼎盛的嘉义制材岁月逐渐步入历史。
民国54年,为发挥嘉义地区盛产竹材之特质,倡导竹材加工利用,增加就业机会,玉山林区管理处将已裁撤之原第一制材工厂房舍,设立实习工厂与竹材手工艺训练班,成立「劳工教育第二施教中心」。民国58年,为使竹材加工技术不断改进,特设立「嘉义竹材工艺品加工厂」,由林务局职工福利委员会经营,因竹材制品为亚洲特产,故初期多外销至欧美各地且相当受欢迎。民国81年,因受塑胶制品冲击等因素,竹材工艺品加工厂正式停办。民国91年,由嘉义市文化局登录为历史建筑。
【建筑特色】
「嘉义制材所」占地一千余坪,包括制材室、动力室、乾燥室…等工厂建筑群,而目前所指定的历史建筑群主要共有四栋,其中「动力室」为钢骨钢筋混凝土构造,「乾燥库房」、「煤料贮存库」为钢筋混凝土构造,「机具工厂」则为木构造。
「动力室」建於大正2年(1913),为目前嘉义市已知最早的钢骨钢筋混凝土(SRC)建筑。「动力室」采用燃煤火力发电,为当时制材所的动力来源,在其建筑物北侧为当时燃煤排烟的砖造烟囱基座,以及存放煤炭的「煤料贮存库」建筑。「乾燥库房」建於大正3年(1914),为一长方形之建筑。为防地面湿气,采高架地板设计,与地面相差170公分,在入口处并设置两座烟囱。「机具工厂」则为昭和16年(1941)地震後所重建,其主结构柱、梁等均为阿里山所生产之上等桧木,墙体为编竹夹泥墙及雨淋板所构成,屋架采中柱式木桁架系统,并开设天窗以利采光。此外,因「机具工厂」属性为工厂建筑,内部空间尚需配合机械操作与人员工作动线之之使用机能需求,故采大跨距之木结构设计,空间配置可获得最大弹性。在结构方面,建筑物北侧设置K字型斜撑,南侧则由四根木柱所组成的「复合柱」,以强化建筑本体之耐震能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