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epochtimes.com/b5/6/4/29/n1302934.htm http://cap.indextw.com/freeway_web/building/view.php?vid=107&page=1&cmj=&Qa=&administrative_area=a8&category_id=0&keyword=&category_tmp=0
历史沿革:清光绪元年清廷设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陈星聚筹建台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松软,直到福建巡抚岑春,台湾道台刘相继勘定基址後,光绪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粤籍工匠兴筑。光绪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余丈南北较通西略长,为长方形的城池,并开辟五门,北门、东门附郭,南城墙则加设有小城门─重熙门。重熙门极小南门﹔位於台北城南城墙偏西处,为方便板桥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据说为当时板桥的富户「林本源」家族所捐建,林家本籍福建漳州,当时艋舺是泉州人的天下,於是林家自行捐建小南门,既不用穿越艋舺和西门,也不须绕过大圈子走大南门。小南门因此成为台北城西南通板桥、中永和一带的孔道。
建筑特色: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门,小南门则规划为圆环绿地,但因年久失修而日渐残破。民国55年(西元1966年),国民政府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小南门的城楼改建为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而石构台座及圆拱门则维持原有建材造型。小南门为台北府城五城门中最为小巧,构造与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诸门。不像其余4个城门是封闭、肃杀的碉堡一般,为精美的楼阁式城门造型,流露出秀丽、亲切的味道,十分特别。台作虽也是石条所砌,上半部却使用传统上常看到的柱廊楼阁。屋檐下斗拱成列,并施彩绘,有如一座小庙,非常华丽。门额题为「重熙门」意为盛世兴隆,光辉普照的意思。北门、东门、南门、小南门,及西门等五门,於清光绪五年(西元1882年)由福建巡抚岑春、台湾道台刘相继勘定基址後,粤籍工匠同时兴筑,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多丈,其中北门、东门附郭,西门在日据时期遭拆除。当时先筑城门,再依次筑造城墙。北门又名「承恩门」,有朝向北极星或承受皇恩之意。石雕城郭额铭「岩疆锁钥」四字,边框雕莲花卷草及花瓶,象徵平案祥和。位置在今天的忠孝西路、延平南北路、博爱路及中华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内通往大稻埕一带的交通要道。清末为了防御火器,墙体全是砖块与石条砌成,形成一个封闭式碉堡。内部有两层墙壁,构造坚固,屋架雕饰简洁。屋顶则采用「歇山单檐」,燕尾起翘,曲线流畅,严肃的城门上增添柔和色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