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stsipa.gov.tw/web/WEB/Jsp/Page/cindex.jsp?frontTarget=DEFAULT&thisRootID=134
台南科学园区原本的土地是一大片蔗田,政府为了振兴经济而投入高科技产业,希望能用这片土地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过从民国84年园区开始兴建以来,却伴随着工程的进行发现了多处遗址以及丰富的史前文化。台南科学园区内的遗址因为涵盖的时间很长、保存完整而且内容丰富多样,因此引起了相关单位以及考古学者的高度重视。从民国84年开始,由当时仍任职於中研院史语所的臧振华先生主持台南科学园区的抢救发掘与研究工作,後来因为主持人臧振华先生转任「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简称史前馆)的馆长,南科的考古工作计画也从民国92年9月起转移,由史前馆负责执行。
台南科学园区自从开始进行考古工作以来,已发掘的面积约达两万六千平方公尺,已经发现的遗址共有25处,其中的15处因为配合工程开发而进行抢救,除了丰富的文物,还发现了五百多具墓葬,各种考古现象遗留也因为曾文溪的冲积作用使得地层堆积深厚得以良好的保存下来。台南科学园区的研究团队为了让民众能够接触到这些丰富的成果,还在当地辟建了「南科文物陈列室」供民众参观。
台南科学园区的考古文化层序相当清晰,分别有距今约四千八百年的大坌坑文化、距今约四千二百到三千三百年前的牛稠子文化、距今约三千三百年到一千八百年前的大湖文化、距今一千八百到五百年前铁器时代的茑松文化、进入历史时代有文献纪录的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及明清汉人文化等等。尽管可以发掘出如此丰富的资料,证明台南科学园区的地层内包含有重要的文化资产,也见证了台湾南部地区史前史的发展脉络。由於台南科学园区持续的进行建设,考古学家发掘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但也因为建设,在过去、现在与未来都会有更多的遗址、文物遭到破坏,台南科学园区的兴建可以说是继「八里十三行污水处理场」发现十三行遗址之後,另一个因为建设而发现并破坏重要文化遗产的例子。虽然台南科学园区有考古学家努力的研究抢救出土的史前文物,成果也相当丰硕,但是以抢救为目的的考古工作有其局限性。现代的开发建设以及埋藏在地底下的文化资产保存,究竟要如何达到良好的平衡,还需要大家来伤脑筋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