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台南水仙宫主祀水仙尊王,简称「水仙王」,也就是海神。由於早期与大陆之间的往来都靠商船航行大海,对於自然现象的变化又无法预估或掌握,所以对於那些能化解海上危难的神明都敬之至诚,造成对「自然崇拜」的信仰,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风有风神等等。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来台经商的泉漳诸商旅,为了祈求海上平安、贸易顺利,不惜投下了重资,合建了一座壮丽为它庙所不及的水仙宫,以奉祀海上守护神─水仙尊王。初建为三进大殿,规模宏伟而壮丽。
水仙宫曾在康熙五十七年(西元1718年)时改建,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83年)随着海上贸易日渐兴盛,商旅组织因而形成,先後发展出以北郊苏万利、南郊金永顺、糖郊李胜兴为首的「三郊」庞大贸易商公会,并在水仙宫内设立总办公处「三益堂」,处理一切郊务,及指挥调派工作,水仙宫於是一跃成为城西的商业中心。日治时期曾於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重修,实行市区改正计画,於昭和十六年(西元1941年)拆除正殿与後殿。光复後,街众里民感怀於昔日水仙尊王的庇佑,便以仅存的前殿为基础,合力重建而呈今貌。民国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告为祠庙类别第三级古蹟。
【建筑特色】
目前,水仙宫是一座单殿单进的建筑形式,属闽式平房,坐东朝西,开三门,门上由於大禹为开国君王,所以不绘门神,改采门钉形式。初建为三进大殿,日治末期,日人将水仙宫正殿及後殿拆除,且庙内古文物也一并被悉数拍卖,空留前殿。虽然古意尽失,但其历史价值仍存。如今庙内尚留有一些清朝石作,其中以门前一对抱鼓石、基座及石础的雕工最为精美,上面的龙纹雕刻造型特殊、别致,值得细看。此外,庙内左右壁上各嵌有碑记,记载着水仙宫的一段沧桑史。
庙内壁间的石碑有三块,年代最古的是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台湾府知府蒋允焄立石的水仙宫清界勒石记,最近的有民国六年(西元1917年)庙董立石的重修水仙宫碑记,另有一块是与水仙宫没有关联的石碑,是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为严禁海口舞弊勒索以安商艘事,嘉庆元年(西元1796年)四月二十八日发水仙宫张挂晓谕的碑记。
目前民间的水仙王庙,大多是以大禹作为主祀的神,陪祀楚王(项羽)、奡王(寒奡)、屈大夫(屈原)、伍大夫 (伍子胥),五者合称「五水仙」,俗称为「一帝二王二大夫」。大禹因为利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造福百姓,大家咸认他有治服水的能力,纷纷以水神来奉祀他,另外配祀的四人,可能生平作为都以忠、孝、节、义为原则,却都落得死於水里的下场,所以也深为民间所感动而崇拜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