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瑛瑛《自己盖博物馆》,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
- 郭丽娟,《百年沧桑与风华─国立台湾博物馆》,台北,光华画报杂志社,2005。
- 洪濬森,《展中展-漫步在新旧之间-文化的流转与断层「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建筑」特展记事》,台北,台湾博物季刊,2005年
- 台湾博物馆http://www.tpm.gov.tw
「台湾博物馆」原址为清代的天后宫,当时日本政府为纪念台湾南北纵贯线铁路全线通车,西元1908年10月24日设置「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此为旧馆,日治时期为表扬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和民政长官後藤新平对台湾的治绩,於西元1906年开始兴工改建为「儿玉总督及後藤民政长官纪念博物馆」合而为一。
西元1915年博物馆的新馆舍於台北新公园内落成开幕,是台湾以本土自然史为特色的博物馆,它兼具学术研究、标本典藏和文化传播等各项功能,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学、地质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四大范畴,初开馆时有典藏品一万多件移交至新馆,正式定名为「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可惜在战争时期遭受轰炸,大量藏品已损毁。
西元1949年更名为「台湾省博物馆」,西元1998年内政部评定为「国定古蹟」;西元1999年又更名为「国立台湾博物馆」至今,隶属於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兴筑之公共建筑中的代表性杰作之一。
建筑特色
台博馆建筑设计受到日本「明治维新」西化影响,在台湾的建筑及城市急速的改造中,以西方华丽的巴洛克样式及文艺复兴折衷规划导入台湾传统城市之中,馆舍建筑兴建於西元1915年,设计者是当时总督府营缮课长「野村一郎」与技手「荒木荣一」负责,施工者为高石组等单位。
台博馆受到新古典主义影响,整栋建筑以山墙、柱列及圆顶等构建组成,正面采一字长条形展开,建筑比例严谨,外观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多力克柱式(Doric)立面6支圆柱,顶盘承接三角饰山墙,入门後的中央大厅华丽视角连接到双边楼梯,两翼则作为展览室,两端各有楼梯一处,以角塔收结,以中央圆顶为中心展开,显得庄严宏伟。
日治时代「台湾博物馆」建成年代,是属於红砖造的全盛时期,重要的建筑物都采用红砖造,建筑构造采钢筋混凝土及砖承重墙混合构造,主要装修材料从日本引进赤阪的黑大理石及水户产的白寒水石,木料则以本地产顶级台湾桧木及日本杉木为主,外墙以洗石子装饰,楼梯和地板则用有色大理石拼成,做工讲究而华丽,边缘转角整齐划一。
入口中央大厅呈正方形,每边分配四柱,二楼回廊增加了外柱支撑,由9公尺高的两层柱列环绕,内圈柱为12根圆柱被独立出来,皆为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上茛苕叶图案与漩涡状装的饰金泥塑,细致而华丽。
台博馆经历西元1961年1994年两次闭馆大修,至西元2002年「331地震」,让东侧的女儿墙震垮及墙壁龟裂,基於安全考量封馆修复,更聘请建馆时的日本匠师第三代传人来台修复中央圆顶彩绘玻璃破裂部分,整个修复工程历时3年,於西元2005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重新开幕。
博物馆屋顶的形状呈现多样化,有尖的、圆顶,斜面屋顶。中央入口大厅两翼向上两层楼的空间作为展览室,屋顶则有大跨距完整的木桁架,修复时经展览考量被拆除,改装钢桁架,成为楼中楼,今日修复保存观念增强,馆方有意恢复木桁架,却因拆卸下来不易复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