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西乡厅宪德政碑

西乡厅宪德政碑
2011-12-03 15:57:20   来源:   点击:

    (一)基本资料

    1.位置:宜兰河南岸、中山桥东侧堤防上

    2.设立时间:大正12年(1932)12月

    (二)历史沿革

    历经数次改道的宜兰河因时常泛滥而淹没两岸民宅与农田,因此当首任宜兰厅长西乡菊次郎上任後,为维护宜兰厅治之安全,於明治33年(1900)4月着手兴筑南岸堤防,并於次年9月竣工。河堤东至阉空头(约今社福大楼西堤屋桥下之东侧堤防处),西至今宜兰市环河路与泰山路交接处,全长1,868公尺。计花费39,300余圆,动员保甲劳力7,952人 ,可说为日治初期耗费钜资之大工程,而人们则称其为「西乡堤」。

    筑堤完成後,泛滥减少。故当西乡菊次郎於明治35年(1902)11月任满回国时,民众均满怀感恩之心夹道欢送。大正12年(1923),仕绅乡人遂倡议於宜兰西门外堤防上,建立西乡之颂德碑,当时并得宜兰街役场之极力援助,使得工程迅速仅费时月余即告竣工。日本鹿儿岛西乡家族并致赠树木植於堤上,西门桥至德政碑间之道路亦拓宽为5倍、并架设电灯,因此夜间灯火辉煌,加以景色佳、清风徐人,而成为宜兰街之一逍遥去处 。大正15年(1926)又耗资30,000余元延长堤防上至员山方面达752.4公尺,下至宜兰川铁路桥长1,260公尺,以绝水患。

    战後,堤防设碑处为眷村违建占满。本位於中山桥西侧堤防上的石碑,直至民国79年(1900)县府拆除违建时,原碑才得以重见天日,并将其迁移至现址。宜兰县政府文化局为保存此纪念碑,将其登录为「历史建筑」,并於民国90年(2001)6月29日公告。

    (三)建筑特色

    此碑因作为纪念西乡厅长而设,故在设计上可见巍峨与壮观,其在外型上分为基座与碑身二部分。其中钢筋混凝土造之基座线条简洁。基座上之碑身为厚13公分、高153公分、宽81公分之石碑,其上鑴刻立碑缘由。在日治时期之宜兰市石碑中,与献馘碑风格虽不同,但均为大型且正式之纪念碑。碑上原鑴刻日治纪元之建碑日期在光复後因政治因素而遭到涂抹,实为可惜。

    参考资料

    1. 苏美如《宜兰市志历史建筑篇》,宜兰:宜兰市公所,2001,pp283-285。
    2. 陈进传<日治时期宜兰古碑之研究>,《史联杂志》,第20期,页152-153。
    3. 《台湾日日新报》,大正12年(1923)12月5日,第8457期,第6版。
    4. 小山权太郎,1933,《兰阳大观》,南国写真大观社,页5。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螺崇远堂(张廖家庙)
下一篇:西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