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寺
2011-12-03 16:11:31   来源:   点击:

    【历史沿革】

    开化寺位於彰化市光华里中华路134号的开化寺,亦即在旧彰化县城中心闹区三角公园,其古蹟类行为祠庙类,由知县谈经政於清雍正二年(1724) 兴建完成,并於民国七十四年11月27日指定为第三级古蹟。

    开化寺俗称「观音亭」,系由首任彰化知县谈经正倡议,遂有「开彰第一县公,首建开彰第一寺院」的美誉。雍正二年(1724),首任彰化知县谈经正於县署旁建观音亭,亭址即今日开化寺现址。乾隆十八年(1753),彰化街民捐赀重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开化寺因林爽文事件被焚毁,庙宇董事黄元世、王光寅发起重修工事。其中黄元世负责前殿之整修工作;王光寅则独立筹建後殿、耳房。重建後之格局为二殿一进,并在後殿正式供奉珠公、珠婆等医神。清道光十八年(1838),进行大规模重修,完成三殿二进格局,为今日开化寺之主要建筑群之原型。後又因地震、火灾等因素,建筑严重受损,由黄镛发起再建,清同治八年(1869)落成,为今日之主要庙貌。日治大正五年(1916),因都市计划开辟道路,三川殿及前庭等均被拆除重建。西元1946年正殿、後殿及墙门因战争期遭受轰炸毁坏,战後进行重修。西元1969年重修前、後殿之屋顶,屋脊剪黏改用塑胶片,地坪改贴红钢砖及磨石子,并粉刷墙壁及彩绘油漆。

    【建筑特色】

    开化寺为一座三开间两进两廊的佛寺建筑。建物通面总宽为11.7公尺,通进深为39公尺,约17坪。沿中轴线采左右对称配置,其前後进序为:第一进的三川殿(日治时期遭拆除,改建为有罩歇山墙门),第二进的拜殿与正殿,及第三进的後殿。各殿之间均有天井,天井二侧并分别设墙廊及大小不等的耳房,构成一内部开敞而外部封闭的三进二院虚实空间。

    开化寺的屋身构造属「火库起」,其平面可分四个独立的防火区划,即正殿、後殿以及二侧之平房。采用46公分厚的封火砖墙隔开,并与屋顶结成一体。本寺建物兼采木构及砖构造二种不同材料之组合,及在中央明间用抬梁式木构架,而在左右二侧次间用山墙承载。至於平房,则使用简单的穿斗式草架。另开化寺的屋顶形式,後殿及回廊有马背脊外,余皆为燕尾脊。

    开化寺木结构用柱紧凑,梁材厚实,雕刻精致,图案采取人物造型及动物花鸟,展现匠师精湛雕工,山门造型采用中部流行的阶梯式墙面作法,形成葫芦造型,义含「祈福」,正面青斗石狮则为清代中叶风格。

    参考资料

    1. 彰化县政府(1999),<彰化县文化休闲导览手册>,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出版。
    2. 走读台湾http://readtw.ncl.edu.tw:8080/index.jsp
    3. 台闽地区古蹟资讯网http://min.cro.cca.gov.tw/index.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门钉
下一篇:开基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