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陈德星堂

陈德星堂
2011-12-03 16:14:17   来源:   点击:

    历史沿革:

    「陈德星堂」为台北地区陈氏宗亲之宗祠,此建筑乃出自台北名匠陈应彬之手,精美而颇富特色,故於民国74年8月19日定为国家第三级古蹟。

    陈姓出自「妫」姓,为虞舜之後,至东汉太丘长「陈实」才开始姓「陈」,陈实为「颍川侯」,故奉为颍川。陈实的後代,以孝贤见称,有次拜访名士荀淑父子时,适逢德星大聚,故多以「德星」、「德聚」为堂号。台北的「陈德星堂」为大龙峒名举人「陈维英(1811-1869)」所倡议兴建,曾经历过多次搬迁。

    陈维英因有感於陈氏族人来台开疆拓土、披荆斩棘,却无以慎终追远之宗祠,於是与孝廉陈恕商议,在自宅供奉「汉太丘长颍川郡侯文范公暨德配荀夫人神位」与「唐开漳将军忠毅文惠广济王元光公暨德配赵夫人神位」,并於每年春秋两祭,由各地陈氏宗亲轮流祭拜。後来因祭祀人数不断增加,空间不敷使用,於是在光绪17至18年间(1891-1892年)集资兴建陈氏家庙一座,地点在当时台北府城内的文武街登瀛书院东侧。

    日治时期,此祠堂被徵用作为武德殿,於是暂移祖先牌位於宗亲陈云林的私宅,後又迁到瑞记茶行陈瑞星住处供奉。後来日人拟建台湾总督府,需徵用此祠堂所在地,於是宣统3年〈1911年〉,又以大稻埕下奎府町〈即今堂址〉之陆军用地互换,由陈氏族人筹资,於民国元年兴工建祠,在1914年完工。

    其间曾於民国24年(1935年)、民国45年(1956年)大修,并於民国70年(1981年)起,称为「舜帝殿」。现内部成立一托儿所,并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之联络处,假日时间不开放。

    建筑特色:

    陈德星堂座落於蓬莱国民小学南侧,坐东朝西,前院宽阔。正前方设有罩壁与对面街屋隔离;左前方置山门,面朝平阳街,这里是整座建筑的总出入口。

    此建筑平面采两殿两廊两护龙形式,面宽七开间。前殿屋顶采硬山与歇山结合之重檐翘脊式,民间俗称「太子楼」。殿前的蟠龙柱,左右各由双龙雕成,为台湾首见的「一柱双龙」,较早期庙宇的龙柱繁复,具有清末民初祠庙建筑华丽精细之风格。山墙两侧有过水廊与左右护龙衔接,左右护龙山墙及内庭边门与前殿角柱平齐。红色的斗砌砖墙面上,有镂雕的竹节窗及精美的彩绘泥塑。正殿用硬山屋顶,两侧也有廊与前殿及护龙相接。

    正殿内石柱粗壮,木结构浑实高架,室内空间宽敞。殿内各间皆安有神龛,并各有屋顶、梁柱、斗栱、台基和栏杆,宛如大建筑中的小建筑。神龛内的历代祖先牌位比比排列,显见陈氏家族子孙繁衍之众;另外,鍚制祭具亦颇精美,亦足见陈氏家族之用心。

    参考资料

    1. 『台闽地区古蹟资讯网』,http://min.cro.cca.gov.tw/cgi-bin/saelects.asp?Xrade=a018
    2. 『台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building/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陈德幸洋楼
下一篇:陈德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