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原)葫芦敦圳入水口

(原)葫芦敦圳入水口
2011-12-03 16:29:26   来源:   点击:

    建筑所在县市:台中县

    建筑名称:(原)葫芦敦圳入水口

    建筑等级:历史建筑

    建立年代:日昭和十四年(1934年)

    公告日期:民国九十三年(2004年)二月六日

    建筑位址:台中县丰原市

    权 属:公有

    葫芦墩(今丰原)位於台中盆地北部,在汉人入垦前,原为巴宰海(pazeh)平埔族之生活领域。葫芦墩圳是台中地区较早开发的水利埤圳之一,当开发初期以「割地换水」方式为台湾开发史上提供一个颇具典型模式。葫芦墩圳由原称上、下埤及下溪洲三独立圳合并而成,下埤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雍正初年,从朴仔口筑埤,引大甲溪水灌溉,此入水口即葫芦墩圳开发之源头。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汉人通事张达京移居岸里社,丰原地区发展肇始於此;雍正元年(1723年)张达京与岸里社巴宰海族人签订「割地换水」契约,组成六馆业户出资凿埤,,此水圳因丰原昔称葫芦墩而称为葫芦墩圳。雍正十一年(1733年)葫芦墩圳上埤开工兴建,乾隆年间,由埤头的大甲溪南凿地洞引进溪水至上、下埤干线,此为葫芦墩圳第一次取水工程。道光三年(1823年)陈天来等五人(陈五协)出资创设「下溪洲圳」。道光四年(1824年)蔡正元开凿葫芦墩街放屎沟(今丰原排水门)上游,为八宝圳开凿之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乌日乡与大肚乡之间的王田圳开凿。

    日治时期的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日人公共埤圳管理规则规划葫芦墩、八宝、王田三圳相继被政府认定,主权卖归公有,分别成立管理机构,称为葫芦墩圳组合、八宝圳组合和王田圳组合。大正十三年(1923年)葫芦墩圳之前身有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等独立至上埤一处取水。日治时期原有地洞水路整修不易,改移纵贯铁路(山线)旧铁桥下,设堰堤(石笋)拦水引进大甲溪水,缩短原有圳路渠道。

    光复初期由於战後资源缺乏,台湾基本上仍以日治时期合并之水利组合区域为考量,将日治时期的水利组合改为水利会。中部地区向来是台湾稻米首要的生产重地而成为农业发展之重心,因此光复後即针对中部地区原有大型埤圳进行一连串的扩建及整修工程。葫芦墩圳自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便开始积极实行葫芦墩圳干支线各分水汴门以及给水口之改建新社等工程,使埤圳能达到经济合理之使用。

    民国六十三年(1974年)为因应德基水库完成引发之灌溉区引水机能及公共与工业供水等问题,完成「石冈坝综合开发计画」,将中部地区水利发展带至新阶段。石冈水坝於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完工,於是葫芦墩圳改道经南干渠道合八宝圳,由石冈坝统一引进水源,充分供应大台中区地区之公共给水与灌溉用水,满足了中部地区水利发电及供水之调配需求,更将大甲溪下游葫芦墩圳、八宝圳等埤圳用水,做更为有效之利用。

    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按灌溉水系,将当时丰荣、大甲、后里、苑里等四个农田水利会合并为「台中农田水利会」,台中地区农田水利事业,归属於该会管理。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九二一震灾石冈坝震毁,大甲溪流域的埤圳又面临部分调整,以日治时铁路桥下附近旧有圳路新建进水口,作为应急灌溉之用。

    参考资料

    1. 赖德湘《台中县历史建筑导览手册》,台中:台中县文化局,2003
    2. 孙全文《翁仔社「万选居暨葫芦墩圳入水口周边历史建筑」调查研究》,台中:台中县文化局,2003
    3. 台闽地区历史建筑资料库网站「http://hb.cro.cca.gov.tw/build/area.asp」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龙安坡黄宅濂让居
下一篇:龙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