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下都简称新技术)对心理学的普及传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应心理学,特别是国内心理学行业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将知识理论做成实际的应用。这里主要有三个鸿沟需要跨越:1.懂心理学的人员如何将学术转换成应用2.懂心理学的不懂新技术,懂新技术的不懂心理学3.心理学实际价值的普及参考阅读:国内的心理学以及目前的心理学应运多数离实际用户的需求还比较远,多数是研究性质,对研究机构、研究者有很大的价值,对实际用户没有价值,甚至研究出的结果也不能走到对用户实现价值这步。 -
答案 2:
社交,互联网,移动, 我觉得会对社会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信息在人群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了,正面的,或是负面的消息都会很快被放大 -
答案 3:
haha,我毕业论文做的就是这个,可惜这个课题没得到多少老师的+1。我觉得这不是谁影响谁的问题,是心理学更加碎片化应用于细分市场的问题。我并不赞同王海川提出的三个鸿沟,因为据我了解,心理学早就应用于各种市场,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互联网。产品工作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心理学。这一点双方都已经有所觉察,但可能还不够广泛和普遍。实际上,普通人很难意识到生活和工作里究竟被渗入了多少心理学专业技术的成分。对于这三个鸿沟,我认为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被蒙蔽的目光罢了。对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不了解和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这种偏差的重要来源。另外,我赞同的一点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群,以及目前把持着这门学科大体动脉的人,需要扩大视野,接受诸如互联网这样的前沿领域,不要害怕。这是我的老师难以理解我的论文的代沟。 -
答案 4:
-
答案 5:
BBC的《虚拟革命》算是一个不错的视角。前两天听一国外的教授讲Logic in Community。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已经再现了一个社会情境,我觉得不远的将来会有一群教授研究出来一整套学说来剖析、解释的。总之,有的人创造,有的人解释——都有事情做。 -
答案 6:
这个需要大量的样本吧,没看过这方面的样本统计 -
答案 7:
目前知道的是 1.Social Computing,知乎就是一个例子。2.社交传播理论,可以去看这篇文章:dooland.com/magazine... -
答案 8:
线上的社交关系能满足线下的角色多维属性吗?社交网络上面的“个人状态”往往面对的是多个组别,不同角色关系。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发了一条个人状态,但是不希望其中的一些用户看到? -
答案 9:
虚拟世界的情感依托是个不错的课题哦。情感不是凌驾在真实世界之上的,如何把真实的情感和现实中的个体进行融合是个不错的想法。最近刚看到一个接吻器,两个终端,一人含一个,根据舌头对触控器的波动,让对方感知相同的拨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虚拟的无触感性,但是还是凌驾在未知之上的。毕竟你不知道对面是不是一条狗不小心咬了下终端。如何引导让网民知道手机、网络这些都是社交的一个工具才是心理学应该干预的地方。
社交、互联网、移动会给心理学提出一些什么的课题?
2012-01-19 19:42:33 来源: 点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果给 BBS 论坛加上 @ 功能,是不是互动性能就提升了一个台阶?
下一篇:大学应该开设互联网课程吗?如果开,可以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