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最想看的书看不进去,偶然碰到的书看得很起劲,这是为什么?

最想看的书看不进去,偶然碰到的书看得很起劲,这是为什么?
2012-01-19 20:04:01   来源:   点击:

    最想看的书看不进去,偶然碰到的书看得很起劲,这是为什么?看一些书的时候,会有“哎呀!这个好看,停不下来啊!”的感觉,但看另一些书的时候,却一会喝口水,一会剥剥手指头,一会看一下窗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特别是这些书里面,觉得看得进去的,不一定是自己最想看的书,而看不进去的书里却有许多是自己非常想看完的书。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偏差?阅读能力?生活阅历?还是读得不够多?不完整举例:偶然碰到看得很有味的书:康德『实用人类学』、钱穆『国史大纲』、Zed A. Shaw『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等等很想读却集中不了注意力的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Steven Levy『In The Plex』等等期待解答,谢谢!----------------------------------------虽然问完问题马上意识到,能看进去的书几乎都是较易读的书,心里也知道应该是阅读能力的不足吧,但还是想看看大家的看法,谢谢大家不吝赐教。

    5 个答案

    • 答案 1:

      1.逆反心理(难以下咽那些书你是否把它当做一种任务。)2.猿粪使然(有些书是第一眼美女,有些是耐看型—其实是看作者有木击中你G点 ==)3.心境和环境(尤其别让浮躁的心情毁了书噢)
    • 答案 2:

      我把我猜想的原因列在下边,你可以对号入座:1. 你认为好的体验,可能并不是你乐意去做的的体验。比如大把时间我们都知道用来学习会更好,但是很多人更喜欢娱乐活动。在你的例子里就是,那些你想看的书的内容实质上可能并不吸引你。好的和好看的,并不是一个概念。2. 阅读好书,并不总是会获得愉悦的体验。很多书是好的,同时也是晦涩的。从你的例子看,可能更偏重于实际应用,纯理论的讨论会让你觉得很难读(这句是猜测,你举的这些书我都没看过)。再举个例子就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是让人很易读的书,但是却不一定是他最好的书。3. 对自己不够了解,高估了你的阅读欲望。你可能并不怎么想看书,但是你强迫自己去阅读。这也有可能导致你看书不专心。4. 对书不够了解,高估了书对自己的吸引力。这个例子就很多了。很多论题和题材很吸引人的文章,通过初步的了解你觉得自己应该去读这本书,但是这本书有多吸引你,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你向书屈服抑或是挑自己发自内心喜欢书的抉择。我个人倾向于精力充沛时候是前者,闲暇时候是后者。
    • 答案 3:

      1)不管是看什么类型的书都需要时间,地点,心情的配合。有些大家小说,写得很清直近人,读后掩卷,多年不忘。你提到的前一类很有味的书就是如此,以最通俗的笔触向你娓娓道来最简朴的见解,很适合适心惬意地享受。他们是严肃读物里的极品,遇上了,你迫切希望能够一扫而空。2)深沉的哲学与之不一样,它具有严肃的面孔,你需要虔诚地亲近它,消费起来尤其需要配套的环境。换一个方式可以想一下,大师穷经皓首一辈子挤出的精华,凭什么我们一个下午就通读并掌握。这类书籍很讲究沉浸吸收与反复回味,走马观花不得。这一类书,比较晦涩,最好信马由缰,不论顺序,读个一章半节的,停下来,隔天再阅读。读的时候,还需做标记,不懂之处,多想想为何作者如此论述,这个结论是否自洽,跟上作者的思维,遂得书中三昧。幸好,配得起这种礼遇的书,不多。3)推而论之,理论含量比较大的书籍,多半是你想看的,而“想看”本身的参照是这类书的价值,比如大家都觉得它好,它在本领域地位很高等等,它对你的成长帮助匪浅。对于这一类书,下筷箸的时机要看准,借着清风明月趁兴阅读,一口气把它读完。4)还是那句老话,肉总比骨头好吃,与阅读能力不搭界。先把手机静音,合上笔记本,坐下来,喝上一杯茶,走到书前。看书去,沉浸其中,两耳不完窗外事,慢慢看几页康德。
    • 答案 4:

      你想看,说明你带有某种目的去看,至于是什么目的只有LZ您自己清楚咯,这种心态下会有完成任务的感觉,当然看的不爽啦!
    • 答案 5:

      提到的书读过一些。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确实读起来不累。而《纯粹理性批判》其实感觉也还好,读的是邓晓芒,杨祖陶翻译的版本,大概和个人平时的思维习惯和康德有共鸣相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现在很多化妆品都用“医美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你们公司的行政和HR相关部门的同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