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网贴有老师称 “寒门难再出贵子”, 你认为呢?

网贴有老师称 “寒门难再出贵子”, 你认为呢?
2012-01-19 20:15:07   来源:   点击:

    网贴有老师称 “寒门难再出贵子”, 你认为呢?

    8 个答案

    • 答案 1:

      是的,我也看了这篇帖子,来自于一个基层教师,说得很客观。这个问题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我引用一个国外的例证,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49 未知天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时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一部纪录片“7 UP”(七岁起),片中访问了十二个在英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七岁小孩 ,其中包括来自孤儿院的孤儿及至上层社会的小孩,谈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此后,迈克尔·艾普特每七年回去重访那些长大了的小孩,直到2005年他们四十九岁。纪录片证实的社会阶级固化令人唏嘘,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教育是一种投资,在我们国家,教育的国家投资非常少,家庭投资占主要部分。贫苦地区师资力量差,家长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孩子进行培养。中产家庭能够从学前就给予良好,学特长请家教,旅游参观增长见识。富人为孩子划出了精英培养的路线图,而穷人的孩子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精神上要抵御他所在生活圈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浸染,除了发奋读书外还要辨识教科书糟粕和并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考试选拔制度也越来越有利于有钱人的家庭,即便是应试能力上,做过改卷人出题人的家教辅导过也比刻苦做题强很多。有的人说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而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素质也要普遍高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艺术领域、计算机等技术领域更加明显。一个航模一节钢琴课也不是寒门家庭能够支出的。该帖的回复中也有大学教师证实,名牌大学里中产和富人家庭的孩子比较多,而贫困和农村孩子比较少。寒门难出贵子,是全世界共有的问题,而在一个教育经费只占GDP3%的国家尤甚。
    • 答案 2:

      谢谢邀答。这个说法,可能是对的。中国从前有句老话:叫“将相出寒门”,这应该也是出贵子的意思。在科举制度下,靠的是读儒学经典一类的书,哪怕于山野之中闭门苦读勤练,亦能满腹经伦写成一手好文,而这种经纶,恐怕大量的还是那种年代的政治理论或称统治理论,是一种现成的学问。但这可能也是就一些例子说的,也未见过出寒门的,究竟占多大比例的统计。现在读书,靠这一套就不太管用了。大量的需要现代科技知识,在学校,还有大量的实验手段,专业是细密的,如非接受专业的培养,山野里寒门苦读,不与现代科技接触,就不易成才。为什么现在这样看重好学校,道理可能就在这里。而这就涉及到投资,各种资源组合起来,才有利于培养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了,或者中间还要择校,之后还要出国深造,没有足够的资金,行吗?现在,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年代,人有大用,未必都得靠赏识、提携。但是,广阔的交往的支撑条件,办实业的资金来源,也是贫寒家庭难以办到的,不是绝对不可能有成就,但上升通道的起点位置低,相比之下,就要难多了。
    • 答案 3:

      这句话里的「贵」理解为政治地位比较合适,寒门之后在政治地位上走弱,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不过也有一些新问题。基辛格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内最有野心抱负的人群能够获得上升的空间,那这个国家就不会乱。最有野心抱负的人群一般是受过教育的学生(士子),一个对它们合理的筛汰机制就很重要,千百年来,正如@周晓农所言,奉行的是科举取士,这个机制现在被骂很多,但大部分时候都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要好用。现在我们看国家一直在扩招,从中学到大学这个上升通道已经基本打通,不管大学好坏,至少上大学变得容易,寒士们和公子们都可以进入大学,在大学中仍然有差别,但寒士可以使用的公共资源也不少,只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自我拓展不太容易,亦如@周晓农所言。就国内来说,目前问题在于寒士毕业之后上升通道受阻了:

        如果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贵」,那寒士需要进入体制内,但现在一方面寒士考入的难度在加大,世袭官二代霸占了很多机会;另一方面体制内向上升的难度也在加大,寒士没有本钱去各种投资。

        寒士不一定要进入体制内,在其他领域,似乎看不到寒士很多劣势,相反,寒士的实干风格往往在商界能够打开局面,但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社会体制并没有给予这样的人合适的政治地位,商界精英仍然仰人鼻息,因此寒士不「贵」。

      「大学生毕业心态需调整」、「国家就业结构问题突出」等这样的话题总不绝于耳,不管如何喧嚣,这其实就是国家整个上升系统的失序。应该给予更高政治地位的人群没有给予,寒士可以富但不可以「贵」;而原本的政治高位阶层变得僵化和保守,寒士难以进入和持续上升。PS:为了减少学生毕业变成蚁族(寒士居多),可以看到国家近几年在用缓兵之计,大幅度降低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降低司法考试难度等等,这些都是在变相地将学生的上升通道拓宽,拖延点时间,但如果不进行体制改革,重新整理各种人群的政治位阶,这也许是饮鸩止渴。
    • 答案 4:

      1. 中国社会向上的通道被权贵和各种二代占据,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慢慢就会产生分离,腐败是各种不公平的终极原因并维持和加深了这种局面。2. 低端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需要大量的所谓高材生。这样人与人之间简单靠学识竞争的区别不再明显,进外企或许是一条思路,但靠投资拉动增长,国企正挥霍着大量资金和资源,外企的情势已大不如前。3. 培养的成本增加。第二条说的是预期效果,以前是效果可预期,那么会不惜一切代价,现在效果打问号了,关于成本的考虑就会多起来,而且各项成本也是只加不减。辍学,早早需要补贴家用,千方百计培养出来了却很难收回成本,这些都会打击相当一部分人。
    • 答案 5:

      首先,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我甚至认为这不能简单的归为一种说法了,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于是,我认为互联网教育应该被继续发展,但这当然是有一定基础的,毕竟,即便是所谓普及了的互联网,依然没有真正在全中国完全普及,但我依然认为互联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办法,政府应该对互联网教育事业进行扶持。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几个教学视频挂到网上,再插上根网线就是算是帮扶了,而应该建立完整的互联网教育制度。 最后我认为,互联网教育给予孩子们的,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梦想,而是一个平台,让他们选择,是否可以该有梦想,是否该有知识。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所缺少的,不留给人民选择的权利。你说高楼好,我就非得拆迁,你说社会主义好,我就必须信社会主义,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中国的现状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互联网能尽可能的减小这种不平等,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 答案 6:

      国家的教育制度不好,教育投入不够也是导致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
    • 答案 7:

      教育投入不足是一个角度,但纵向地来说,虽然教育经费只占GDP的3%左右,但GDP是逐年增长的,个人家庭环境也是相对提高的,对于尖子生的奖励和鼓励政策也是重之又重,便捷的学习渠道和优秀的学习方法和以前相比也是进步许多,而且我不认为现在的学习任务要比以前难很多重很多,所以从绝对的数据上来说,寒门不应该有难出贵子的现象。我更愿意从社会环境造成心理变革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社会认识上看,大众对90后的定位就是个性,非主流,早熟,独生,张扬,享受信息时代的新生代,有多少人在认识甚至批判90后这帮孩子的时候能一同意识到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就是极其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或者反过来,对待后者的时候大多是同情、资助的情绪,可能顺带着批判国家的教育,但绝对不是把他们当做一个平等的下一代个体,一个九零年后出生的学龄儿童,而是一个特殊的略显黯淡的群体。周边环境上看,被社会特殊化这群人,还会被这些“典型的90后”们边缘化。现在学生的交流方式和内容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以前对学生来说,学生时代的记忆只会发生在学校和聚会,载体也是实打实的学习、运动、游玩等等,但如今,线下线上,聊天灌水,游戏发帖这些虚拟的交互已经成为主打方式和内容,而且网络信息的优势也确实存在,所以对于这些家里连基本渠道——电脑——都没有的寒门子弟来说,能不被排挤么,能怪他大逆不道不专心学业不考虑家庭负担沉迷网吧么。大的价值观上来说,以往的学生缺少如今这么便捷的网络手段,以致其实学生的世界是和社会严格分割开的。那时我们还是崇尚理想的英雄,追寻热血和青春,喜欢和追求纯美的文字,正义的价值观还是主流,但如今社会通过网络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处于变革和动荡、利己主义当道的世界,是一个价值观道德观沦陷和缺失的世界,是一个讲究个人主义和眼球主义的世界,是一个缺少纯真和理想的世界。这些东西转嫁到到这些学生身上,就以典型的90后为形象和价值观表现出来。新旧学生时代的不同有很多可说的,但有一点很明确,在新时代新方式的环境里,寒门子弟是处于绝对弱势的。前面说过,教育资源比起数年前肯定进步的,那时候都没有胎教没有早教没有家教,仍然可以培养出德智体都极其优秀的寒门子弟,现在为什么就没有了?因为10几岁的学生,学习的阶段也是个性和人格发展完善的阶段,而在新的价值体系里面,他们的背景导致的劣势会引来一些列的排斥、冷漠、侮辱,需要抵制这个社会带来的一系列诱惑、新鲜、欲望,还需要调整自己内心的自卑、自暴自弃、痛苦和折磨,有几个10多岁孩子能够如此内心强大?即使有一两个凭着压抑或周旋最后胜出的,只怕内心也扭曲到不行了吧?在这个社交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寒门不光难出贵子,可能连人格健全、态度积极健康的人都很难出了。
    • 答案 8:

      不是绝对的,但这种趋势是对的。马太效应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圳福利和发展较好的外企有哪些?
下一篇:有分析微博的工具吗?